北京故宫“天字第一号文物”竟是它 揭101年前“清室善后”过程

撰文: ETtoday
出版:更新:

北京故宫近日迎来建院100周年,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也向大众介绍,故宫的第一号文物其实是一张板凳。

他说道,1924年冬天,清室善后委员会启动了故宫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文物清点工作。当工作人员进入乾清宫时,他们右侧看到的第一件物品,是一张普通的木制踏凳。

北京故宫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说道,1924年冬天,清室善后委员会启动了故宫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的文物清点工作。当工作人员进入乾清宫时,他们右侧看到的第一件物品,是一张普通的木制踏凳。(微博@新华社)

除“天字一号”文物外还有“故字一号”文物 它究竟是什么呢?

+11

综合陆媒报导,根据《千字文》“天地玄黄”的编码顺序,这张踏凳被赋予“天字一号”的编号,成为故宫文物清点的起点与象征。

1924年的清点以“宫殿为单位”进行,每座宫殿分配一个“字号”,例如乾清宫用“天”字,再依进入与发现的顺序依次编号。这并非文物价值评定,而是一种为了建立完整档案、便于管理的编码方式。

为确保清点过程严谨,委员会订立了多项规章。清点人员的组成包括,委员长及代表、监察员(如京师警察总监、高等检察厅长等)、各部助理员、受聘专家与事务员、守卫军警,以及前清内务府成员等。清点原则要求“原地点查”,不得擅自搬动文物;若因必要需移动,必须在清点后复位,严禁将文物置于室外。清点时间则规定每日两次,上午9时至12时、下午1时至4时,如遇特殊情况可于周日进行补查。

每次清点结束后,房间均须封锁,并由清点人员与驻卫警签名或作记号确认;每日清点结果需汇报登记,形成正式报告。整个工作自1924年底展开,至1930年完成,共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28册,当时统计文物总数超过117万件(套)。

1949年后,随著故宫博物院体系重建,文物管理方式也进入新阶段。院方以“故字号”重新编目,将早期入藏品纳入新系统,其中一件雕塑(具体名称未公开)被列为“故字一号”,象征新中国故宫文物收藏的开端。

经过多次清理盘点,故宫文物数量从1924年的117万件,逐步精准至2010年的186万余件。“千字号”沿用至今,用作文物位置参考编号;而“故字号”代表1949年前收藏品,“新字号”则标示新入藏文物,例如1951年购回的《伯远帖》,便属于“新字号”文物。

那张最早被点查的“天字一号”木櫈,如今依然被视为故宫文物清点的起点与象征,见证著近百年来故宫收藏体系的建立与延续。

延伸阅读:苏轼《前赤壁赋》真迹曝光 证四字成语“沧海一粟”竟写错一千年

+8

【本文获“ETtoday”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