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5|宁汉豪:冀明年内完成检讨市建局7年楼龄赔偿机制

撰文: 陶嘉心
出版:更新:

【施政报告2025】行政长官李家超周三(17日)发表《施政报告》,发展局及房屋局今日(19日)下午4时召开记者会讲解相关措施。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本港楼宇老化情况严峻,为鼓励私人市场参与重建,包括试行增加旧区私人重建项目的地积比率,并容许将增加的地积比跨区转移、或可转为金钱抵销甚至记帐。

她又提到,当局正就市建局同区七年楼龄的赔偿方案进行检讨,冀明年内完成并公布初步建议,稍后再作公众咨询。

▼9月17日 特首李家超到立法会宣读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左)、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右)。(夏家朗摄)

最新一份《施政报告》内容提到一系列房屋土地措施,包括放宽新居屋禁售年期、放宽七区旧楼地积比及市区重建建议,发展局局长宁汉豪今午(19日)在记者会上表示,今个财政年度预计可以产出150公顷土地,未来10年的2,600公顷熟地中,有1,800公顷是来自北都,其他造地项目包括屯门龙鼓滩、将军澳第137区及第132区、东涌新市镇扩展。但她强调,土地准备好不等于马上推地,会因应市况灵活推出。

宁汉豪说,发展局与教育局于今年7月中推出的城中学舍,已接获超过150个初步查询;至9月中,当局正式收到9宗申请,当中5宗获教育局原则上批准。她表示,9宗申请均涉及楼宇改装学生宿舍,分别位于红磡,上环,旺角等市区,大多为办公楼。若该些申请获批,冀能于18个月内完成,预计可提供约1,500个床位。她并指,发展局今年预留至少3个市区全新商业土地,兴建城中学舍,稍后邀请市场提交意向书。

宁汉豪又提到,本港现时楼宇老化速度严峻。她举例指,过去10年有50年楼龄以上的楼宇,每年增加500多幢,但当局每年仅重建160幢。她形容情况值得注意,须加大力度鼓励市区重建工作,政府亦鼓励私人市场参与。

施政报告中提出三项措施,包括提供3幅地予市建局,因为7年楼龄赔偿长远并非长久方法,需要检视赔偿机制, 亦要为业主提供选项,例如“楼换楼”,但前题要跟整个收购及重建策略一同检视。

其次是地积比转移安排,2023年7月透过城规会容许油旺地区重建作同区地积比转移, 今次则容许跨区地积比转移, 提供诱因予市建局或私人市场,将会研究接收地盘需要提供多少限制,希望尽量放宽。

第三项是全新举措,引导私人市场至7个指定重建地区,如有私人业权在该些地区有老旧楼宇进行重建,政府会送地积比,例如现有地积比只有7倍,当局会额外送20%楼面作重建地盘使用,或转移至另一区旗下地盘使用;如不想要转移实物,可将20%楼面化作金钱使用,按当年市值以记帐。她强调,政府如此“重锤”,主要为推动老旧大厦重建,最终得益是市民,但有关措施尚有很多执行细节,未来数月会跟业界团体等持份者讨论细节,争取明年上半年落实。

此外,宁汉豪指,城市更新不只是老旧楼宇的更新,也需要更新地标的街道、外墙及公用设施,以保持地标吸引力。当局将统筹建筑署、路政署等部门美化兰桂坊街道,先完成路面重铺、垃圾收集站美化和使用特色渠盖等比较简单快速的工作;第二阶段会将这些工程延展到其他街道。她指,如工作又成效,未来会推展到其他地标。

至于今次《施政报告》提出多项鼓励私人市场参与市区重建的措施,问及是否因私人发展商的参与反应欠佳,宁汉豪表示过去一两年,房地产市场并非最旺盛的时候,故私人发展商申请反应较以往慢,近一两个月则“有多些郁动”。她又指,部分旧楼的容积率高于现时规划标准,即使重建亦未必能达到原有的密度,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推动私人发展商参与重建。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夏家朗摄)

至于房屋方面,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指,当局目前正进行11个重建项目,包括彩虹邨及华富邨,今年会公布马头围邨和西环邨重建计划;她指,当局今次选出最老屋邨模范邨,已经有71年历史,令重建成本愈来愈重,当局会研究模范邨的重建。

未来5年,总体公营房屋预测建屋量达18.9万单位,平均每年达3万单位,为近20年新高,期望在2026/27年度公屋综合轮候时间下降至4.5年。

▼9月19日 发展局及房屋局召开施政报告记者会▼

+4
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夏家朗摄)

▼9月17日 特首李家超第四份施政报告重点▼

+39

▼施政报告 进一步完善置业阶梯▼

+8

▼9月17日 特首李家超在记者会讲解施政报告▼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