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直击.熊猫经济|旅游文创跨界融合 造就“无处不熊猫”

撰文: 陈立程
出版:更新:

【成都、重庆直击之三】十一国庆黄金周将至,亿计游客又将涌向全国各地,本地业界估计国庆期间内地访港旅客将达150万,特区政府早前召开跨部门预备工作,积极迎接这一波旅游热潮,同为旅游热点城市的四川省会成都,亦以“金秋十月去哪儿?万千气象成都行”为主题,把握国庆与中秋双节同临的良机吸游客,促消费。

港产大熊猫加加、得得成为本港国庆黄金周吸引游客的“卖点”,而拥有大熊猫故乡天然优势的成都,早已成功把国宝的独特魅力转化为重要旅游资源与商机,实现了生态保育与旅游发展的融合。本港政商界不少人主张开拓“熊猫经济”,成都的成功经验,对香港有何启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把保育、科普与旅游相结合。(陈立程摄)

成都大熊猫基地 保育与文旅共生

四川省是全球最主要的大熊猫栖息地,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不仅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科研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基地将保育工作与旅游体验结合,让游客既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的日常生活,亦接收生态保育信息。

基地的科普工作人员指出,基地运用场景复原、沉浸式游览和互动体验的方式,打造了全球首个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互动体验专题博物馆,同时积极开发了主题研学实践课程和科普项目,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理念传播,透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向公众传递保护理念,延伸科普教育的影响范围。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把保育、科普与旅游相结合。(陈立程摄)

基地旅游服务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游客人数已达62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约4%,较去年同期增长57.21%。自内地实施外国旅客免签证政策以来,境外游客数量有明显增加。为有效维护园内秩序,基地对每日游客设上限。去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基地人流达约40万人次,平均每日约5.7万人。今年黄金周与中秋相连,多了一日,基地预计人数会多一些。

万物皆可熊猫 铸造城市名片

成都大熊猫基地饲养了超过200只熊猫,当中有“海归”,有野生熊猫的二代,用各自的方式卖萌,为游客带来欢乐,也为成都推动“熊猫经济”注入无限动力。成都可谓将大熊猫元素融入了城市肌理,实现“无处不熊猫”,从春熙路商业街外墙上的大型“爬墙熊猫”雕塑,到地铁、巴士随处可见的熊猫图案,以至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熊猫“踪影”,使得大熊猫不仅是动物园里的明星,更成为成都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

大熊猫“身影”在成都随处可见。(陈立程摄)

对成都来说,“熊猫经济”实质上是一套全面的旅游产业规划,成都在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规划里已表明,要好好利用大熊猫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熊猫为成都带来了巨大人气和流量,也衍生丰富的文创产品。有统计显示,成都全市使用大熊猫文化符号的企业超过一万多家,熊猫文创产业的兴旺,带动消费力。

香港也可“无处不熊猫”?

自去年以来,随着中央新赠送的一对大熊猫抵港,以及加加、得得出世,香港兴起一股新的大熊猫热潮,社会上不乏声音主张发展“熊猫经济”。与成都相比,香港论熊猫数量只是小巫见大巫,难以复制成都“万物皆可熊猫”的现象,但成都“熊猫经济”背后对旅游产业链的创造意识、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以及系统性的产业规划与执行,却是香港振兴旅游所必须学习的关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饲养了超过200只大熊猫。(陈立程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