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直击.红色旅游|科技创意赋能历史观光 盘活“红岩”记忆

撰文: 陈立程
出版:更新:

【成都、重庆直击之四】“红色旅游”近年成为香港发掘新旅游资源的其中一个热点,尤其是今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社会讨论更见炽热。特区政府早前梳理了全港逾40个“中共抗战遗址”,今年的《施政报告》亦提出推广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为主题的红色体验研学新路线。

红色旅游不是一个噱头。顾名思义,它集遗址观光、历史缅怀与国情教育于一身,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因城市景观特色而有“小香港”之称的重庆市,便是其中一个红色旅游热点。重庆从清末到抗战与国共内战时期历尽沧桑,留下厚重的历史记录,红色旅游资源可谓唾手可得。在那里,既可在栩栩如生的讲解伴随下走进重要遗址,也可观赏当地独有、结合科技创意的大型互动式舞台剧,用不同方式沉浸式重回历史现场,深刻感受当地人瑯瑯上口的“红岩精神”。

位于重庆歌乐山的白公馆在国共内战期间成为国民政府关押政治犯的地方,遗址竖立了宋振中的雕像,他自幼随父母被囚禁,1949年9月6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8岁。 他从小跟随父母入狱,是中国官方追认的年龄最小的烈士。(陈立程摄)

重庆在抗战与国共内战历史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

重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清末成为被迫走向世界的门户之一。抗战期间,它又凭借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军事中心,但也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在长达六年的时间内持续遭受日本战机的轰炸。如今在防空洞吃火锅成为重庆一种特色体验,而这座城市多达1600个防空洞,承载的更是战争年代的沉重记忆。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重庆谈判”,但最终未能阻止内战的全面爆发。而在国民政府全面溃败的最后时刻,重庆也迎来其战争历史中最黑暗的时刻,大批共产党员与支持者在秘密监狱里饱受酷刑折磨,当中绝大部分人被残忍杀害,而他们坚守信仰,宁死不屈的事迹,成为“红岩精神”的核心。

位于重庆歌乐山的白公馆在国共内战期间成为国民政府关押政治犯的地方。(陈立程摄)

红色旅游既存在于历史遗址 也在舞台上呈现

国庆黄金周虽未到,但重庆的白公馆与渣滓洞游人如鲫,这两个地方都是内战时期国民政府关押政治犯的场所。景点提供专业的讲解人员,伴随着她们抑扬钝挫的声线与生动的讲解,游客可以如同亲临现场般切身体会那段黑暗的岁月。

在重庆,红色旅游不仅存在于真实历史遗址,也体现在与时俱进的文艺表达方式。走在当地街头,随时可见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的摊位。这部舞台剧以1949年重庆“11.27大屠杀”为背景,讲述被关押在渣滓洞与白公馆的革命者宁死不屈的悲壮故事。这场屠杀由当年9月持续至11月29日,逾300人遇难,包括婴幼儿。就在屠杀结束后一天,解放军攻占重庆。

耗资约8亿元人民币打造的重庆1949大剧院,专为表演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而设。(谭晓彤摄)

《重庆·1949》艺术团长谈初衷:让年轻人铭记历史

耗资约8亿元人民币的重庆1949大剧院是为《重庆·1949》量身打造的表演场地,以25,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庞大的观演空间,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室内动态沉浸式表演剧场。重庆1949艺术团团长徐善涛在接受访问时介绍,剧院运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形成了五个可360度独立旋转的圆环舞台,部分观众席亦可随着舞台转动,仿佛置身于1940年代重庆的吊脚楼和磁器口码头之间。

《重庆.1949》的剧场运用先进科技,形成五个可360度独立旋转的圆环舞台,观众席亦可随之转动,将传统舞台升级为沉浸式互动空间。(陈立程摄)
《重庆.1949》艺术团团长徐善涛表示,创作这部舞台的的初衷是希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铭记历史。(谭晓彤摄)

徐善涛表示,剧团的创作初衷是“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为此,创作团队历经长时间筹备,研读了百余部文艺作品,走访了“11·27大屠杀”事件幸存者及其后代,并与历史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确保剧中故事基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全剧长70分钟,数十位演员又演又唱又跳,演绎1949年的故事,部份场面更有演员扮演士兵,悬吊在高空摆出动作,模拟共产党员赶赴重庆营救。

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结合科技与互动式观演体验,把1949年重庆解放前数百计中共革命者遇难的故事呈现给观众。(谭晓彤摄)
《重庆.1949》把科技创意与真实历史背景融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舞台表演效果。(谭晓彤摄)
《重庆.1949》把科技创意与真实历史背景融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舞台表演效果。(谭晓彤摄)
《重庆.1949》把科技创意与真实历史背景融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舞台表演效果。(谭晓彤摄)
《重庆.1949》把科技创意与真实历史背景融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舞台表演效果。(谭晓彤摄)
《重庆.1949》把科技创意与真实历史背景融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舞台表演效果。(谭晓彤摄)

融合科技与真实历史背景 4年演出逾300场

自2021年开演以来,《重庆·1949》已演出超过3000场,接待观众达300万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高达70%,包括累计超过5000名香港观众。剧团将剧目翻译成5种语言,外国观众戴上耳机便能收听及配合观看演出。徐善涛提到,有国观众拍摄的观剧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意外走红,促使剧团与国外平台达成合作,希望能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到重庆。

《重庆.1949》把科技创意与真实历史背景融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舞台表演效果。(谭晓彤摄)
《重庆.1949》把科技创意与真实历史背景融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舞台表演效果。(谭晓彤摄)
《重庆.1949》把科技创意与真实历史背景融合,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舞台表演效果。(谭晓彤摄)

徐善涛透露,剧院还与政府紧密合作,打造多元化的综合性教育基地。剧院承接了大量学生的“红色研学”活动,将观剧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一种形式。为了保持戏剧的吸引力,《重庆·1949》自身也不断进化。徐善涛形容,该剧目前已是“3.0版本”,团队每年都会收集来自各年龄层、各国观众的建议,对剧本结构、情感刻画和视觉效果进行调整升级,以求不断完善。

《重庆.1949》成为学生“红色研学”活动的场所。(陈立程摄)
红色历史舞台剧《重庆.1949》把革命者在白公馆制作的五星红旗带到舞台。(陈立程摄)

从重庆的实践可以看出,红色旅游绝非仅仅是修复旧址、挂上招牌,还需要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注入文化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心血。香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也留下了独特而重要的身影,也曾经以那段峥嵘岁月为背景,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影视与音乐作品,成为1980年中国人的共同回忆。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重新找回这段历史,但若以重庆为参照,要让这种特色旅游持久地焕发生命力,不仅需要做好硬件与软件,还需要灌注创意与创新。

香港是否已具备让红色旅游火起来的充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