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错药致病人中毒亡 医生停牌3个月 家属促医委会公开量刑准则

撰文: 赖卓盈
出版:更新:

继双非儿脑瘫案后,社区组织协会今(9日)再公布其他向医委会投诉的个案。一名末期肾衰竭病人,于2016年获医生处方两种药物后中毒,涉事医生之后写信转介病人往急症室治疗,但信中未提及他曾处方这两种药物,延误医院治疗,病人最终不治。其家属向医委会投诉,涉事医生亦承认失当,研讯小组判他停牌3个月及缓刑18个月。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质疑案件判刑过轻,未能反映涉事医生的失当程度,又批评医委会未调查涉事医生没在转介中提及处方药物,是否牵涉诚信问题。他建议医委会制定公开量刑指引,并改革现有纪律行动机制及医委会的组成,包括增加业外人数等。

死者家属不满刑罚过轻,2021年5月到医委会秘书处向研讯主席递交要求覆核信件。(资料图片/受访者提供)
阿强遗孀卢女士2021年曾斥医委会判刑过轻,“一条人命,停牌三个月,够唔够啊?”(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末期肾衰竭病人求医 获处方两款痛风药

51岁的死者阿强患末期肾衰竭,于2016年10月31日及11月3日,因痛风症两度向西医巫浩源求诊,分别获处方纾缓征状的药物“秋水仙碱”(Colchicine)4日,每日4次,每次一粒,药量为0.6毫克。在第二次求诊4日后,阿强再因痛风症求诊,获处方另一款抗风湿药物“甲氨蝶呤”(Methotrexate),药量为5毫克。他随后因再有痛风症而求诊,同样获处方“甲氨蝶呤”,剂量为7.5毫克。

阿强姐姐2021年曾指不满医委会委员看不到事件严重性。(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多重器官中毒最终身亡

阿强随后持续有中毒情况,包括腹泻及血压低等。至11月14日,阿强再度向巫浩源求医,获转介至东区医院急症室,但转介信未提及曾处方的药物。院方无法及时找出阿强病重是源于中毒,入院后三天才处方“解药”活性叶酸,诊断他患有“全血细胞减少症”,病情主因他服用该两种药物,引致多重器官中毒。阿强最后因全血细胞减少症、骨髓衰竭等死亡。

死者家属于2017年向医委会投诉,案件2021年展开研讯,巫浩源承认专业失,被停牌3个月及缓刑18个月。家属认为判决过轻,曾打算申请司法覆核,但担心败诉后可能面临巨额法律费用而撤销。

家属2021年曾到高等法院入禀申请司法覆核,及后面临巨额法律费用而撤销。(李恩慈摄)

家属冀医委会公开量刑指引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认为医委会调查程序拖延草率,没有了解巫是否牵涉隐瞒处方药的诚信问题,亦欠缺量刑标准。彭鸿昌及家属今年7月就案件向医委会发信,提出6项建议,包括列明量刑准则等。医委会仅回复“备悉”,并指“不会再就对研讯小组的批评作出回应”。彭鸿昌批评医委会在信中呈现的态度“高高在上”,质疑医委会是否拒绝外界监督。

彭鸿昌向医委会提出多项改善纪律行动的建议,包括在调查阶段搜集所有与投诉相关的资料文件、制定公开量刑指引、并改革现有纪律行动机制及医委会的组成,包括增加业外人数等。

社区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左)质疑案件判刑过轻,未能反映涉事医生的失当程度。(郑子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