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子残障案|陈凯欣:医委会欠透明沟通 秘书处应设服务承诺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医务委员会拖延15年无果的“双非子脑瘫案”上月宣布永久终止聆讯,再一次揭示制度缺陷,选委界立法会议员陈凯欣接受《香港01》采访时指出,问题核心在于医委会缺乏与家属的沟通机制及透明度。她建议对医委会秘书处设立服务承诺,要求医委会至少每半年向家属更新个案进度,并在累积共识基础上,逐步增加医委会中非医生专业委员的比例,以提升平衡度和公信力。

今年年满16岁的黎远建脑瘫及四肢残障,未能自理。(社区组织协会提供)

不够公开透明“是最重要问题”

医委会秘书处由卫生署管辖下,在今次双非子脑瘫案被质疑存在巨大问题,例如在开审前7天才向被告医生提供关键的护士口供,导致医生以准备时间不足为由申请延期并获批,自此之后,秘书处超过8年时间未对案件采取任何跟进行动,并无合理解释。

陈凯欣认为,秘书处只是安排开会时间,其职责没有明确规定要向家属交代调查进度,但却导致家属在漫长等待中承受巨大压力。她指出,对医委会来说,“双非子”可能是工作中的个别例子,但对家属和病人来说,却是巨大的煎熬。

陈凯欣表示,最重要的问题是医委会的运作不够公开透明,应为处理中的投诉设立中期进度报告机制:“例如个案超过两年没有任何进展,至少应该向家属交代目前进行到哪一阶段,是在寻找专家证人还是审阅文件中。”

陈凯欣强调,这不是要求详细汇报,而是基本的沟通与尊重,让家属感受到机构的“温度”,而非现时“冷冰冰”的处理方式。她表示,目前给投诉人的信件内容“都是从医生角度出发”,直言不够平衡,“要改整个机构的风气”。

她以一个求助个案为例,指自己以立法会议员身分向医委会查询案件进展,也只得到“正在进行中”的官方回复, 完全不清楚细节。(资料图片)

增非医生委员应具专业背景与分析能力

2018年医委会改革成员组成,除了24名医生委员之外,业外委员由4名增至8名,其中3名由病人组织选出;同时成立专门研讯小组,增加业外人士参与研讯。但由于医生委员仍占多数,常被诟病“医医相卫”。

陈凯欣认同在合适时机下增加非医生专业委员比例,举例有其他国家设有独立仲裁机构,或以一半医生一半专业人士比例设置。但强调需循序渐进与业界达成共识,短期内难以处理。她建议新增的非医生委员应具备一定专业背景与分析能力,如法律、学术界人士,并需具备基本医学常识,以确保能有效参与决策。

对于能否引入第三方独立仲裁机构,陈凯欣则指会引起业界更大反弹,认为应尝试改革医委会的问题,“增加多一点(非医生)比例可能比较容易”。此外,第三方机构有专业水平不足的可能,“为什么现在不交给法官判呢?因为法官没有医疗常识。”

陈凯欣促请政府优先检视并处理积压多年的类似个案,防止同类情况再度发生。她总结,改革方向应是建立更公开、透明的投诉处理流程,平衡医患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