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船撞码头|维港游竞争激烈 旅客数未如往昔 业界如何自救?
海龙明珠号在台风韦帕袭港时,在强风涌浪下走锚撞上码头,令大众的目光再次注视到这些载著旅客环绕维港的观光船。疫情后海龙明珠号疑未再经营维港游,业界人士指疫情期间,因封关及限聚措施,观光船业务亦大受打击,要苦苦支撑。即使开关后,维港游逐步复苏,但旅客人数及消费力始终未重回昔日水平,加上营运成本上升,业界只能变阵,搞多些噱头自救,开拓本地客源,并相信维港景色具有独特魅力,远超杜拜、上海,仍可吸引旅客,所以对未来前景依然乐观。
维港游是本港旅游业其中一个项目,现时多家公司有东方之珠、鸭灵号、天星及洋紫荆维港游等经营,提供不同特色的海上体验。洋紫荆维港游总经理李嘉豪接受《香港01》访问时坦言,业界本身竞争激烈,而疫情期间营运极度困难,因全球旅游限制导致客源锐减,政府防疫政策亦严重影响业界运作,“不时有措施不让我们开门,当时只有香港人参加,人数比较少”。
生意大减,公司唯有积极变阵开拓本地市场,推出“蛇宴”、“榴梿宴”等特色餐饮吸引本地客,以挨过整个疫情。他直言,当时坚持继续营运,并未裁员,与员工同步过冬,所以当2023年正式开关,市面开始复苏之际,公司能够迅速取回市场份额,在开关后3至6个月就达致收支平衡,载客量回复至疫情前约七成水平。
不过他坦言:“成本一直不断上升,人手亦都短缺,营运压力很大。”业界有公司在恢复航班时遇到困难,需要较长时间才恢复一定航次; 有些在疫情时停运后,就自然退出市场。
然而,2024年整体访港旅客人数约为4450万人次,仍未重回疫情前2018年6515万人次的高峰,再加上内地经济不振,2023年内地客平均消费约6500元,2024年跌至5000元,与2018年的7000元比,更加相距更大,对业界收入也构成压力。
李嘉豪表示,虽然内地旅客的消费力有所下降,但他们仍然是维港游的主要客源,占公司约九成收入。为了应对市场变化及经营,他指公司调整了价钱,亦积极采取多样化的策略,针对不同客群需求,改变策略,除了继续宣传,巩固内地客数目,近年也积极拓展本地市场,希望香港市民可以参与本地游。
他分析,内地客初来香港旅游,比较注重“打卡”及一次性体验,例如上山顶、参加维港游、观赏夜游幻彩咏香江,以及光顾网红店;但本地客则偏好怀旧、学习历史及聚会元素等,所以公司会筹办管弦乐团、“中年好声音”之夜、企业年会或学校聚会等。
李续指,每逢大时大节维港放烟花或无人机表演,有一定客人会上船观赏;早前山东号航空母舰访港,公司亦推出特色活动出海近距离直击航母,均吸引不少发烧友参加。他表示:“我们希望透过本地人活动,令更多人认识维港游,让他们告诉亲朋好友来港体验。”
对于近年经常有人指香港景点吸引力不足,难与亚洲其他国家竞争,李嘉豪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维港两岸有五光十色灯饰、高楼大厦及热闹氛围,远超杜拜、上海等地,具独特竞争力。他说:“可能我自己是香港人,香港维港真是最美的……(维港)比其他国家热闹,是香港最大的特色。”所以他对维港游前景仍充满信心,认为旅客将持续增长。
记者在北角码头采访了多名旅客,并两度上船了解情况,旅客大多数来自内地,但亦见到有不少本地客及日本旅客,他们均认为维港夜景具独特魅力,本地客坦言希望支持本土经济,感受维港独有的情怀。
来自河北的张小姐是第二次参加维港游,她这次特意介绍同样来自河北的朋友尹小姐一同前来。张小姐认为香港迪士尼乐园及维港游是经典项目,而且维港游包自助餐、歌唱表演及观赏海景,“性价比确实挺高的”。同行的尹小姐认为,维港的夜景与上海的欧式风情各有千秋,“我觉得应该各自有不同的风格”,都非常漂亮。二人皆表示会向其他朋友推荐维港游,并将其视为来港的必游项目之一。
来自广州的黄先生亦是第三次来港,他与朋友都是旅行社从业员,这次特意来港参加维港游,“体验一下,然后再推去给我们更多的客人知道”。他对维港景色充满期待,希望能在船上享受“海上游轮的感觉”。
本地客金先生自言小时候曾参加维港游,但印象不深,今次专登与家人再次参加。他感叹现时香港人周末多到内地消费,却忽略了本地旅游的乐趣,“但系其实香港本地都有好多嘢可以发掘嘅……我自己会觉得(维港游)系一种回忆,同埋一种对香港未来发展一种憧憬啰,觉得都ok嘅”,但他认为如有更多客人,更热闹会比较有气氛。
另一位本地客周先生则与太太和女儿一同前来,庆祝结婚纪念日。他坦言未曾参加过维港游,今次是透过网上平台发现这活动。他认为在海上欣赏维港景色是一种新体验,“感觉都真系靓嘅”,但希望两岸灯饰可以有更多变化。他续指,本地人较少参与本地游,希望政府可以加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