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保瑞专访2|谈香港电影困局与突破:港产片仍有魅力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专访】《九龙城寨之围城》的巨大成功,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胜利,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近年略显疲态的香港电影工业。然而,一个更宏大的命题摆在了所有电影人面前:香港电影,如何走下去?

在上篇访问中,郑保瑞(瑞导)剖析了自己从愤怒到沉淀的创作心路。而在下篇,我们将视角由内转外,从《九龙城寨》的现象级成功出发,听他以一个身处产业核心的实践者身份,解读何为“香港味道”、香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破解“青黄不接”这个缠绕多年的困局。

香港电影的“Welcome Back”

当我们问及香港电影在今日市场的吸引力时,郑保瑞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那一定有些人觉得有,有些人觉得没有。”他坦言,警匪片、动作片这些香港电影的传统强项,如今也必须自我诘问:“我们有没有将我们越做越好?”

《九龙城寨之围城》在康城影展亮相。(视觉中国)

影响力缩减是不争的事实,但他并不认为港产片已被世界遗忘。他忆述带著作品远赴康城影展的经历,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Welcome back”(欢迎回来)。“其实很百感交集,它欢迎你回来。”这句简单的问候,背后是对港产片辉煌岁月的一种怀念与期待。“因为他们看得回那种港产片的味道,但这是基于当年人家做得很好,我们只不过是失落了十多年,到今天他们终于‘噢,就是这样’。”

郑保瑞认为,《九龙城寨之围城》至少在港产片回归的道路上“走了半步”。(《九龙城寨之围城》剧照)

对于《九龙城寨之围城》的成功,郑保瑞谨慎地评价道:“它至少走了半步。”这部看似传统的功夫动作片,却能跨越地域与文化的隔阂,在亚洲、欧美多地引起回响,说明港产片的魅力依然存在。“其实(魅力)是在这里的,不过是看我们怎么决定,或者怎样将它变化。”

Made in Hong Kong

那么,那股让世界影迷念念不忘的“香港味道”,是否能被归纳为一种“Made in Hong Kong”的气质?又能否被准确捕捉?

“我觉得有机会捕捉到,而且它不是那么小众。”郑保瑞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认为,关键在于创作者要敢于发掘,并呈现香港自身的独特性,而不是在看多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后,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根。

郑保瑞认为,创作者要敢于发掘并呈现香港自身的独特性(摄:黄宝莹)
我觉得我最想让别人知道的——就是Made in Hong Kong。
导演郑保瑞

“你问我,MK(旺角)拍不拍得?当然可以啦,它跟日本涩谷有什么分别?”他反问道,“你让我去涩谷,也很MK,香港的MK,为什么不行呢?”他认为这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热切的分享欲:“譬如你家里有一样东西,你很想分享、介绍给大家,可能就是这个心态。”

而分享欲延伸下去,就是一种创作上的“疯狂”。“我经常都说有些外国的影评说,香港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很疯狂的东西,根本不合理的,但是情感很合理。”他以昔日港片中常见的“神打”为例,指出香港的神打与台湾的民俗仪式截然不同,它与黑社会文化勾连,充满了一种生猛而奇特的想像力。“一群警察不去捉贼走去捉鬼,其实香港人的想法很疯狂。”

《九龙城寨之围城》王九一角的“硬气功”便有神打元素。(IG@straightblast5)

但郑保瑞并非鼓吹简单地复制过去,而是希望创作者能重拾那份“顽皮”的心态。“现在年轻人或者新一代很乖的,他们真的很乖。但做创作就是要顽皮的?是不是?”在他看来,创作需要在既定框架内,注入属于自己的、甚至是“不合规矩”的细节。“譬如整个结构是传统的,但你那些细节可不可以不一样?人物可不可以改动?”这份“顽皮”,正是让作品产生独特魅力的关键。

“青黄不接”是产量导致

谈及“青黄不接”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郑保瑞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病根:“所有问题都是产量因素影响到的。”

产量不足,导致演员曝光和训练的机会减少,成长自然变慢;幕后工作人员同样面临困境,无法在实战中快速累积经验。他怀念自己初出茅庐的年代,那是一个被高强度实战逼著成长的时代。

郑保瑞透露,当年为了拍一个塞车镜头,副导演要亲自“冲出马路拦车”。(摄:黄宝莹)

他生动地描述了当年“没有剧本都要拍”的极端情况:为了拍一个塞车镜头,副导演要亲自“冲出马路拦车”,在司机的叫骂声和警察赶来之前抢拍几个镜头。他回忆起在置地广场偷拍爆窃戏,引发所有警钟大鸣,整个团队在15分钟内撤离现场的经历。这份混乱、生猛、充满不确定性的“raw”,正是昔日港产片魅力的来源之一。

“你跟他(导演)说不行吗?没得不行的。”在极端条件下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搏命精神,“吓死那些鬼佬”,却也锤炼出香港电影人独有的应变能力与生命力。

郑保瑞认为,新一代电影人可以再“顽皮”一点。(摄:黄宝莹)

当然,他并非鼓吹罔顾安全:“我觉得规范也是应该的,你不可以为了镜头也要拼掉安全。”他提出的问题,是整个行业必须思考的未来:如何在新的、更安全的规范之下,找回属于这个时代的“味道”?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也是香港电影未来必须面对的挑战。或许,香港电影的未来,正需要更多像他一样“顽皮”的创作者,去调配出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Made in Hong Kong”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