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剧场《移民前的最后100餐》 观众投票选择主角人生|何故

撰文: 何故
出版:更新:

2025台北艺穂节《移民前的最后100餐》餐饮剧场,9月4日及5日两场演出,已经圆满结束,散场后的《回忆中的香港味道》签名书也反应理想,感谢大家的支持!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海报(图片由作者提供)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改编自香港饮食文学《回忆中的香港味道》的同名故事,记录了近年香港移民潮的众生相,是次在台北艺穗节的演出,特别以“餐饮剧场”的有趣互动模式,在米芝莲(米其林)推荐的台北高级港式餐酒馆“Junto‧同”里举行,让大家一边以优惠价钱享用配合剧情的精致料理,一边在优雅的环境里,观赏充满港式情怀的舞台剧。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在米芝莲(米其林)推荐的台北高级粤菜餐酒馆“Junto‧同”里举行(图片由作者提供)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由身为原作者的我编剧和导演,并且和“Junto‧同”的行政总厨雷启裕师傅一起设计餐单,从香港移民到台湾的路懿和巫凯宜主演,路懿是联合导演编剧兼音效设计,巫凯宜则负责舞台服装,连同其中一名观众客串一角,我们一起将小说里的场景转移到餐厅里的不同位置,为观众带来崭新的剧场体验。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现场图片(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5台北艺穂节由8月23日开始,9月7日结束,今年已是第17届,超过百组团队进驻47处展演空间,“成为创作者发声、观众探索城市空间的魔幻仲夏夜”,好荣幸可以参与此盛事,将“回忆中的香港味道”带到台湾。与此同时,在这两星期内,路懿和巫凯宜除了领衔主演两场《移民前的最后100餐》,亦参演了四场由陈文刚导演的《列车与月台之间》,以及八场由艾文编剧导演的《三色冰》,可算是一项记录。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收录于《回忆中的香港味道》卷一及卷二,我尝试将原著小说浓缩,聚焦于男女主角面对“去”或“留”,在“选择”和“机会”之间如何决定?因为是以粤语演出,配以中文字幕,为此我花了超过一星期时间(比改编剧本的时间更长),精心设计了一个图文并茂的中文字幕的PowerPoint档案,附以男女主角“移民前的最后100餐”的食物图片、香港景点及相关餐厅的相片,更加入了英女皇伊利莎伯二世和威灵顿公爵的照片,让不熟悉香港饮食文化的台湾观众可以更了解各种香港代表食物的特色和历史。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不只是一次以食物讲故事的剧场体验,更是一次有趣的两地饮食文化交流(图片由作者提供)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分为四幕,观众在序幕时,先享用一杯呼应剧情的凉茶铺特色调酒,就是由罗汉果浓茶和马天尼混合而成的鸡尾酒“Martial Monk”,共后分阶段品尝“珠光宝气”(包装成为珍珠的水晶蟹肉冻)、“女儿红熟醉罗氏虾”、“爵士汤”、“山楂咕噜肉”、“千锤百炼黑叉烧”、“奇味鸡煲”、以及“真.干炒牛河”,谢幕后,甜品是融合了香港和台湾饮食文化的“杨枝金露剉冰”。美酒配佳肴,跟剧情紧扣,《移民前的最后100餐》不只是一次以食物讲故事的剧场体验,更是一次有趣的两地饮食文化交流。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的男女主角本来没有姓名,只有“我”和“她”,他们在这个版本被命名为“Danny”和“Elizabeth”,至于原著小说中的开放式结局,我在反复修改剧本后,衍生出“去”和“留”的两个不同可能,决定交由观众即场投票,选择两位主角的人生方向。首晚演出,观众选择了Elizabeth留在香港的结局,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结局。然而,我在第二晚演出前再修改剧本,让剧情最后来个峰回路转,这晚的观众选择了Elizabeth随Danny移民台湾的浪潮结局,在平行时空里,让Danny如愿以偿。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的主题,是借男女主角的微妙关系来讨论“选择”和“机会”。诚然,我们都应该拥有“第二次机会”、可以由我们自主“选择”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创造让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在9月4日及5日虽然只有演出两场,但其实早在去年年底已开始筹备,感谢这两场观众的热烈支持,竟然有观众特别从台南坐高铁来观看,令人非常感动!也是感谢在过程中提供协助的各个单位,除了“Junto‧同”仝人,特别是本剧的另一位创作人雷师傅,以及赞助礼物的上稀园,更要感谢在百忙中抽空到场打气的陆委会港澳蒙藏处蔡孟洁科长。

《移民前的最后100餐》不只是我首次参与台北艺穗节,更是我在台湾亲自导演的首个剧场演出。希望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回忆中的香港味道》系列,一起用属于我们的方法,保留和传承香港味道!

(专栏“何故火锅馆”每星期刊出,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何故,内向、忧郁而文静的作家,已推出超过 20 本小说。从电影和打边炉领悟人生道理。

更多艺文评论文章,可参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