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介|从国宴到国际 白酒如何变潮?十二香型带你认识中国味道

撰文: 转载
出版:更新:

中国白酒是中国的软实力代表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值得大家认识及了解。然而中国白酒经常予人“杯杯清”、酒精浓度高、价格高昂的印象,令人望而生畏。有见及此,首位考获CBC中国白酒进阶资格的香港人方启聪(Tomy Sir)撰写《中国白酒潮得起》,透过介绍中国白酒的多样性及可能性,带领读者品味中国白酒,了解中国白酒的无限可能。
文:邹传仁

《中国白酒潮得起》(书封)

名称:中国白酒潮得起
作者:方启聪
出版社:香港三联

中国白酒分为十二种香型,包括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凤香型、兼香型、芝麻香型、馥郁香型、豉香型、老白干香型、特香型和药香型。各酒厂依据当地的风土条件、习俗,衍生不同酿酒工艺,造就十二种不同香气、味道及组合变化。例如起源于广东的豉香型白酒玉冰烧,首创的“肥肉酿浸”就是参考广东人以珍奇异兽酿酒的习惯,尝试把肥猪肉浸泡在蒸馏酒内,成功酿出甘甜、酒体饱满的酒。酱香型白酒的代表贵州茅台酒,采用的红缨子糯高粱产自贵州赤水河上流。高粱坚实且糯性高,吸水性强,能抵受12987工艺的长时间及多次翻造和蒸煮,才能酿造出优质的酱香型白酒。米香型白酒在南方更流行,是因为南方温暖潮湿,比北方更容易种植大米,更能酿造出米香浓郁的酒。认识十二种香型,不但能加深对中国白酒的认识,更能认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前人的智慧。

中国白酒分为十二种香型,包括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凤香型、兼香型、芝麻香型、馥郁香型、豉香型、老白干香型、特香型和药香型。(图片由作者提供)

建国后,官方开始形成在国宴享用中国白酒的习惯,加上政策的支持,使中国白酒在饮食文化上扮演重要角色。随著近年严控三公消费,各品牌不再只聚焦国内市场,更尝试推动发展海外市场。然而二〇二四年,中国白酒虽然成为全球消耗总额最高的烈酒,但市场渗透率仍不及伏特加和威士忌。

要成功拓展国际市场,挤身烈酒的国际赛道并非易事。Tomy Sir认为要成功“出海”,策略要兼具长远性及洞察力。透过创新思维,破除固有想法,让中国白酒成功融入各地餐饮文化之中。例如以“逐杯慢尝”的方式,让人浅尝及比较不同风格的中国白酒,感受各香型的风味变化;以配搭不同国家菜系的方式,使食材的口感与酒精的辛辣相辅相成,互相辉映。其中包括以西班牙海鲜饭配搭特香型白酒,微甜的酒可以中和海鲜饭的咸和酸,使海鲜味更突出。

近年不少酒厂积极推出各种联乘产品,包括提出茅台雪糕,玉冰烧咖啡等,借以推广至年轻市场。(图片由作者提供)

除了国际市场,近年不少酒厂积极推出各种联乘产品,包括提出茅台雪糕,玉冰烧咖啡等,借以推广至年轻市场。领导中国白酒的七大品牌,亦宣布推进申请非物质遗产名录。虽然要成功输出文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只要怀抱既尊重传统又创新的想法,定必能让中国白酒“潮”起来。

(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