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标准,是启发生命的过程——重松清《毕业》(下)|开卷乐
由日本小说作家重松清所撰的《毕业》共收录四篇中长篇小说,上回提到,第二篇〈师恩难忘〉讲述小学教师峰岸光一和他病危父亲的故事。光一的父亲是退休教师,及后因病危需在家休养,迎接人生的最后岁月。这位父亲的心愿是成为一位受学生认可的教育家,却因其严厉的教育方针,学生都对他敬而远之。即使在病危期间,也没有任何一位历届学生愿意前来探访他。为了圆满父亲的心愿,光一忽尔灵光一闪,萌生了一个计划:让父亲见见自己班上的孩子。
文:开卷乐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师恩难忘
光一的计划并不那么顺利,末期癌症病人瘦骨嶙峋的形态、难以接受的体味、排泄物和药水的气味,以及医疗仪器的古怪声音,都令孩子们大受冲击,有的还哭了出来,他们更不约而同地表示“不愿意再来了”。生命的重量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而言,终究还是过于沉重。
光一任教的班别里有一个对死亡特别感兴趣的孩子叫田上康弘。他是唯一一个接触父亲之后愿意再度探访的学生,光一见状,便给予他更多接触父亲的机会,希望康弘进一步了解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康弘探访临终的光一父亲,并用双手握住老人的手,感受生命在人体身上流走的瞬间。光一父亲以自己的身躯,为五年级的康弘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而康弘亦成为了光一父亲一生中最后一位学生。
在父亲出殡的日子,出席的除了康弘,还有另一位光一父亲的旧生。这两把分别粗糙和稚嫩的声音,都为这位老师献唱《师恩难忘》。光一这才明白:原来父亲并非一位寂寞的教育家。即使其教育方式不太受欢迎,但总有学生会记得自己曾经因他而受到启发。
重松清笔下的角色,都有种独特的处境设定,不论是父亲病危的教师儿子,还是对死亡感兴趣的小五学生,这些角色看似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但他们拥抱着的情感,都能引发大众共鸣,从而牵动我们回想相似的经历,充分感受故事的力量。
真由美进行曲
《毕业》的另一篇小说〈真由美进行曲〉,同样扣人心弦。真由美的哥哥幸司是校内的优异生,而妹妹真由美却有个奇怪的举动:经常在不合适的场合唱歌。课堂和典礼期间,都是真由美大展歌喉的舞台。幸司因为有个“没有纪律”的妹妹,感到十分丢脸。
相信不少人在学龄阶段都犯过被视为“不合规格”、“不合群”的表现,例如说话太多、擅自离座。然而,随年龄增长,我们逐渐开始学习服从学校的纪律,有系统地学习知识,建立一套新的世界观。然而绝大部份成年人鲜少探究孩子在适应期间的不协调,例如真由美幼时已喜欢随性唱歌,在幼儿园里完全不被视为“问题”,甚至是一种荣誉,她却在升上小学后的短短一年间,成了“问题学生”。
“在教育里怎样才应界定为‘问题’?教育的课程和规矩,又是怎样制定对错的呢?”重松清抛出这样的讨论,而他给我们的回答是: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按照学生的需要制订教育方针。《毕业》收录的四篇故事,教我们珍惜人们珍贵的独特思考;重拾探问世界的勇气。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