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林则徐之一:从香港到虎门的文化旅程|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

撰文: 转载
出版:更新:

当我们谈及林则徐,大多数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必然是“虎门销烟”的壮举。然而, 这位清代晚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与我们脚下的许多土地,比我们的认知有著更深的牵连。香港、珠江口、虎门炮台,甚至远赴新疆的流放之路,每一步都承载著中国近 代的启蒙与伤痛。香港电台最新推出的纪录片《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正是带著 观众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旅程,一路追索林则徐走过未尽的篇章。
文、图:香港电台

(图片来源:香港电台)

中环石板街──历史从街名开始低语

香港的心脏地带,中环的砵甸乍街,人潮熙攘、商铺林立。这条石板路,以“砵典乍” (Pottinger,即香港首任总督璞鼎查)命名,看似是打卡旅游点,却暗藏一段沉重的 历史。

1842 年,正是由这位砵典乍签下《南京条约》,开启了香港作为殖民地的一百五十余 载。当旁白在片中沉声道出当时被贬官的林则徐于甘肃路途中得知香港割让消息的 “切愤殷忧”,我们才恍然,脚下的石板路,承受过多少国耻与悲愤。

走在这里,若仅仅视之为旅游地标,便错过了它作为历史见证的重量。

尖沙咀与东涌──炮台遗迹下的失落

乘坐渡轮到达尖沙咀,今日是霓虹闪烁的购物天堂。然而纪录片带我们重拾另一个面 貌:林则徐亲自奏请修筑的尖沙咀炮台,早已化作商场地基;另一座官涌炮台,则隐 没于佐治五世纪念公园孩童的笑声里——在繁华与闲逸背后,原来曾经埋伏著守卫国 门的坚决意志。

根据《广东通志》记载,嘉庆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年)曾在大屿山东涌石狮山脚建造 两座炮台。一九八〇年,东涌码头附近临海的山坡上发现炮台遗迹。清除丛生杂草后, 显露了一道曲尺形的围墙,墙角有一处平台,可能是摆放大炮所用。“东涌小炮台” 于 1983 年列为古迹。

(图片来源:香港电台)

走远一点去到东涌,靠海边的一隅,仍静静伫立著一个没有炮台的 “东涌小炮台”,令人难以将它与林则徐当年保卫香港的雄图壮志联想起来。反观位处东涌下岭皮村的法定古迹“东涌炮台”,六门大炮依然保存良好。火炮专家刘鸿亮 教授专程来港考察,一看炮上铸刻的年份,便知道这是鸦片战争后才添置的。倘若想 亲眼见证这场战争的历史,必定要前往它的主战场——广东虎门。

虎门炮台群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收藏大炮大概有200多门,是中国目前沿海炮台展览与收藏火炮最多的一个单位。(图片来源:香港电台)

虎门──见证三防线的悲壮

虎门炮台群并非孤立的遗迹,而是当时最严密的三道防线:沙角、大角炮台组成的第 一道;横档、威远、靖远炮台等主阵地形成的第二道;再往内,则是大虎山炮台的最 后屏障。站在今日的威远炮台,俯瞰珠江口,耳畔仿佛仍回荡著炮火轰鸣与将士怒吼。

纪录片不仅重现了英军凭借船速与火炮射速碾压清军的场景,更细腻讲述林则徐最信 任的战友——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放下牙齿、分发家产,抱定必死决心奋战的故事。 当靖远炮台化为火海,他选择留守至死。虎门的每一道石墙,都记录著“虽败犹荣” 的民族风骨。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于虎门之战最高地——靖远炮台奋勇抵抗英国海军的猛烈攻击。(图片来源:香港电台)

鸦片战争博物馆──银贵钱贱的深层剖析

游虎门,绝不可错过东莞的鸦片战争博物馆。这不仅是一座展示场,更是理解鸦片战 争成因的坐标。馆中展出的数据,冷冽却刺目:短短十年间,流入中国的鸦片三十四 万余箱,白银外流竟达一亿七千五百万两。

正是在这里,我们才能重新理解林则徐“苟延数十年,兵将不堪用,银饷无可恃”奏 折的预言意味。纪录片中,副主任丁学志更点明,鸦片战争的根源并非销烟本身,而 是清王朝与工业化西方之间的制度差距。这样的洞察,让人得以从世界格局的高度重 新审视一场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鸦片战争博物馆内,仍保留著当年销烟池的遗址。五十米见方的石板 池,盐水、石灰与鸦片在其中翻滚,烟雾冲天。纪录片利用 AI 技术重现当时销烟的场 景,画面令人动容:短短二十二日,两百三十余万斤鸦片被彻底销毁。

AI动画重现了虎门销烟的过程,详细解说销烟的流程,仿佛上了一堂科普课。(图片来源:香港电台)

站在池边,忽觉这不是遗址,而是一个象征。它象征著林则徐明知“此役如蹈汤火”, 依然毅然担下全民族希望的勇敢。今天的我们,再回望池边,每一缕微风都似在低语: 正义,从来不是轻而易举的选择。

天字码头──英雄登岸与告别的交错

广州的天字码头,静静靠著珠江岸边。林则徐 1839 年春在此登岸,展开查禁鸦片的壮 举;两年后,他同样在这里黯然离去,背负“罪臣”之名。

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像极了命运的戏谑。行走于此,望著江水悠悠,浮现的是纪录 片最后的旁白:抵达与离开,英雄与罪臣,荣耀与悲愤,尽在这同一码头见证。历史 无声,却留下最深刻的印记。

从旅程回望纪录片

(图片来源:香港电台)

若从文化旅游的视角来看,《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是一场生动的 行旅地图。它牵引我们从香港中环的街头,走到东涌小炮台,再到虎门三道防线,最 后至销烟池与天字码头。每一个景点不只是观光的驻足点,而是一段血脉贲张的民族 记忆。节目让我们明白,旅行不仅是拍照与打卡,更是与土地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视。

当故事与景点叠合,旅程才会真正发生深刻的触动。

在全球化的今天,重走林则徐的足迹,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致敬,也是一种文化 的自省。我们或许已经拥有发达的交通与高楼林立的城市,但仍需牢记——国家的韧 性,来自一代代人对尊严的坚守。

若你正计划下一场旅程,不妨以这部纪录片为指南,走访香港、虎门与广州,让景点 不止于风光,而是成为理解自我与民族的坐标。

这一趟旅行,会让你在旅途风景之外,更深刻体验到林则徐精神的现世回响。

香港电台历史人文纪录片《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由10月4日起,逢星期六晚上8时30分, 在港台电视 31 播映。港台网站(tv.rthk.hk)及流动程式“RTHK 电视”同步播出节目及提供重温。
节目详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linzexudocumentary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