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展览|汇丰160年故事展、大馆展出网络爆红装置、故宫丝绸展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展览】城中各大艺术空间在十月依然热闹非凡,这个月我们精选了多个不同类别的展览,包括汇丰160周年故事展 ,大馆“保持在线”的网络热话装置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丝绸中国”展览的千年工艺 ,Para Site 探讨地缘政治的录像艺术 ,以至日本艺术家西祐佳里的超现实绘画。无论你关注历史、科技还是超现实梦境,十月总有一场展览适合你。

汇丰盛演160年故事展

“汇丰盛演 160年故事展:细说丰年‧汇聚未来”展览现场(汇丰)

为庆祝在香港成立160周年,汇丰于中环大馆举办“汇丰盛演 160年故事展:细说丰年‧汇聚未来”。展览共设有六大主题展区,引领公众回顾这间百年银行与香港共同成长的历程。

+1

今次展览亮点处处,旅程由“160年之旅由此出发”展区揭幕,精心复刻了1980年代的汇丰“接待处”。参观者不但能看到当年标志性的红白条纹制服,更能踏足仿大理石纹理的柜台,感受当年的服务风范。接著,“开启记忆金库”展区以汇丰总行金库为灵感,模拟了重达50吨的巨型圆形金库大门。金库之内,展出了多件珍稀文物,包括1865年首次集资的股份证明书、第一本客户账簿及早期存折等。

“汇丰盛演 160年故事展:细说丰年‧汇聚未来”展览现场(汇丰)

展览亦充满玩味,例如“钞票水族馆”的灵感源自香港人熟悉的百元钞票别称“红衫鱼”。在这个360度的沉浸式空间,历代钞票化身为折纸海洋生物,在数码大海中悠游。

展览压轴呈献“汇影未来”展区,一座四米高的狮子雕像巍然矗立,其设计灵感源自家传户晓的汇丰铜狮“史提芬”与“施迪”,象征银行的力量与前瞻。

【展览详情】
名称: 汇丰盛演160年故事展:细说丰年‧汇聚未来
日期: 即日至2025年11月7日
地点: 中环大馆复式展室

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

同样位于大馆,全景式展览“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同样好看。展览聚焦2008年此一关键年份后,探讨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数码科技如何全面融入日常生活。

是次展览汇聚超过35位活跃于中国及国际舞台的艺术家,透过约50件作品,划分为八个主题单元,共同检视这个“超连结时代”。展览深入探讨了资讯泡沫、人工智能(AI)、网络社群的建立,以及数码科技如何影响人类劳动的本质等迫切议题。

焦点展品之一,是曾在威尼斯双年展引起轰动、今次首度于亚洲登场的孙原和彭禹作品《难自禁》。作品中,一支巨型工业用机械臂被困于玻璃房内,挥舞著橡胶刮刀,试图将地上不断渗出的黏稠深红色液体拨回原处,充满张力与徒劳之感。

此外,展览亦委约多位艺术家创作,包括陆扬的线上游戏《器世界骑士太空对战》 和邵纯探讨性别议题的装置《蜜珠》。香港艺术家黄炳的黑色幽默动画《亲,需要服务吗?》亦在展出之列,反映了数码经济的无情步伐与社会高龄化下的代际关系。

【展览详情】
名称:保持在线:云中游荡(“保持在线:2008年后的艺术与中国”首章)
日期:即日至2026年1月4日
地点:赛马会艺方及F仓

丝绸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全新专题展览“丝绸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极为珍贵,展品来自香港知名收藏家贺祈思先生(Chris Hall)承诺捐赠予博物馆的近3,000件收藏。此收藏被誉为全球最全面及最重要的中国纺织品收藏之一,是次展览精选逾100件藏品,呈现中国近3,000年丝绸工艺技术与艺术美学的辉煌成就。

“丝绸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展品(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展览按时序分为五个单元,从丝绸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经历汉代丝路交流、隋唐的璀璨艺术、宋元的工艺发展,直至明清两代宫廷织物的巅峰。展品年代涵盖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到20世纪初。亮点包括展中年代最久远的“深褐地对龙对凤几何纹锦”(战国时期);融合中西元素的“紫绫地大团窠联珠对狮纹袍”(唐代);以及华丽的“蓝色纱绣斗牛纹褂”(明代)。

展览亦设有多媒体装置,例如,观众可透过高解析度镜头,深入解读一件明代“红地绸绣道教三官图绛衣”上蕴含的道教宇宙观。展览亦展出多件明清时期的官服“补子”(即官服上区分品级的方型图案)。访客可透过互动装置,认识清代官制,并以电子形式设计及领取专属自己的补子。

【展览详情】
名称: 丝绸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
日期:即日至2026年4月6日
地点: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展厅6

以画为记

若你关注地缘政治与气候变迁议题,位于鲗鱼涌的Para Site 艺术空间将带来巴基斯坦艺术家 Shahana Rajani 的香港首次艺术机构个展“以画为记”就会适合你。艺术家专注于研究巴基斯坦在发展、军事化与生态抗争中的景观变化。是次展览展出两件录像作品,追随在印度河三角洲因过度建设及气候危机而流离失所的社群。

其中,作品《复原的四步》(2024年)是一部静谧的纪录片。它考察了印度河三角洲的一个家庭,如何面对城市化和环境恶化导致家园即将被淹没的困境。家庭成员透过不同的“绘画”实践“复原”,包括凭借记忆绘制地图、描绘已消逝的景观,以及制作伊斯兰教护身符,以此与家园保持连系。

《线条流淌,化为河流》(2025年)截图,单频录像,19分22秒。由艺术家提供。(Para Site)

另一件首度展出的录像散文《线条流淌,化为河流》(2025年),则批判迫使卡拉奇社群流离失所的政治及资本力量。艺术家透过与抗议者的交流,揭露基建工程如何对当地河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创伤。展览亦邀请观众思考卡拉奇与香港之间的相通之处。两地同为港口城市,自英殖时期开始的高速发展,均与各自的水文地理(河流、海域)有著复杂甚至创伤性的纠葛。

【展览详情】
名称: 以画为记 (To draw a line)
日期: 即日至2026年2月1日
地点: Para Site 艺术空间(香港鲗鱼涌英皇道677号荣华工业大厦10B)

西祐佳里“间”

在喧闹的都市中,若想寻求片刻宁静,就可以看WKM Gallery的日本艺术家西祐佳里(Keri Nishiyori)香港首个个展“间”(Ma)。艺术家生于日本、现居伦敦,她以其超现实且富有心理层次的构图著称,作品探索了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是次展览呈现一系列全新绘画,将超现实主义视为一个既可逃避、又能映照现实的场域。

艺术家将其创作过程形容为“拼贴疗法”(collage therapy),从潜意识出发,最终以深刻反思作结。她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与关系,特别是透过她作为母亲的视角。画中那些半人类角色、毛绒玩偶栖居于奇异的场景,这些角色面带僵硬微笑、目光空洞,在幽默与不祥之间徘徊。

有趣的是,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日本艺术家,她从未亲身经历画中的西式家居,这些场景更倾向于作为幻想与虚幻的象征。细看之下,作品围绕著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同理心展开。艺术家提到,家庭是贯穿的主题,画中如淹水地板的意象,反映了“家”这个慰藉之所被异常侵蚀的社会焦虑,但在面对焦虑的过程中,其独特的幸福感才得以浮现。

【展览详情】
名称: 西祐佳里:间 (Keri Nishiyori: Ma)
日期: 即日至2025年11月8日
地点: WKM Gallery(香港黄竹坑道62号科达设计中心12楼B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