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上的香港印记:谭咏麟父亲与一条路的家国记忆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当香港的中环车水马龙掠过窗畔,你或许很难想像,千里之外云南的青石板路上,曾有一条公路串联起香江与西南的烽火岁月——这就是滇缅公路。如今重走这条“抗战生命线”,那些藏在云南驿古镇、博物馆里的细节,连同香港人谭江柏的热血故事,共同构成了属于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云南驿:香港物资与英雄足迹共踏青石板

在祥云县云南驿古镇的青石板街旁,“二战中印缅交通史纪念馆”藏在百年老宅中。展柜里飞虎队的手摇发电机、电话机静默矗立,沙盘上滇缅公路与驼峰航线的脉络清晰可辨——1938年公路通车后,香港作为远东重要港口,成吨的援华物资经此转运西南,古镇的马帮蹄印与卡车辙印,早已将香江与云南的联结刻入石中。

一街之隔的马帮文化博物馆,三进天井的老建筑里仍留著马槽与货栈的痕迹。当年从香港货栈打包的药品、器械,正是靠这里的骡马队沿茶马古道深入内地。而比这些物资痕迹更动人的,是一位香港人的足迹:1938年,曾在柏林奥运会上被德国媒体称为“东方铁壁”的足球运动员谭江柏,脱下球衣换上军靴,以陆军中尉身份来到云南驿,担任华侨第十二运输大队队长,接过了物资运输的重任。

这位后来被香港足坛誉为“谭铜头”的硬汉,将绿茵场上的敏捷与果敢带到了“死亡公路”。云南驿的青石板路上,曾留下他检查车辆的身影;古镇的货栈旁,他曾亲手用独创的“三点式捆绑法”固定物资——这种将货物以三角形布局稳固绑扎的技术,后来被西南运输处写入操作手册推广,成为滇缅公路上的“安全密码”。

滇缅公路:车轮上的生死考验与香港担当

重走滇缅公路,泥泞与硝烟早已散尽,但当年的温度仍在各处留存: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苍洱丰碑”展厅的文物中,或许就有经香港转运的物资部件;云南驿机场的旧机窝曾是驼峰航线中转站,不少飞机经香港补给后,将“希望”送往内地。而最鲜活的历史,藏在谭江柏们的运输故事里。

滇缅公路全程1146公里,日军的零式战斗机、频繁的塌方泥石流,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死亡公路”。为躲避轰炸,谭江柏带领的车队只能深夜摸黑行驶,全靠民兵在转弯处挥舞白布指引方向。谭咏麟后来回忆父亲的经历时说,这样的场景在心中永远清晰:“夜晚蜿蜒的公路上,一两百辆运输车不开灯前行,白布在月光下晃动,那是生死攸关的信号”。

1942年雨季,车队在惠通桥遭遇日军轰炸。谭江柏当即跳下驾驶室,用身体护住装有盘尼西林的木箱,在弹片横飞中完成交接。这一幕被随队记者定格,成为西南运输史上的珍贵记忆。在他的带领下,车队往返滇缅公路200余次,运送枪炮弹药、医疗器械数万吨,创下零重大事故的惊人纪录。当道路被炸毁,他便组织队员用“人肉传送带”肩扛手递,将香港来的物资跨越障碍送往前线,用行动诠释著“香港担当”。

共忆:从战火传承到血脉联结

抗战胜利后,谭江柏回到香港,在九龙城寨摆起足球用品摊,将战场上的纪律化作商海的诚信。1950年儿子出生时,他取名“咏麟”,期许道:“要永远记得战火中的家国”。这份传承在谭咏麟身上清晰可见——从红馆演唱会为驻港部队演出,到公开反对港独言论,皆是父亲精神的延续。

如今的滇缅公路已成为文化之路,云南驿的青石板仍在静静诉说:那些香港货栈里的药品,是云南马帮背上的布包,更是谭江柏们用生命守护的希望。2025年香港三联书店的新书发布会上,73岁的谭咏麟展示著父亲遗留的足球与军功章,动情说道:“他在我心中一直是英雄,足球场上的扑救与战场上的冲锋同样需要勇气”。这话语里,是两代人的精神接力,更是香港与内地血脉相连的见证。

下次若到云南,不妨走一趟云南驿——在青石板上踩一踩谭江柏当年走过的路,在博物馆里看一看跨越山海的旧物。你会读懂:滇缅公路上的每块碎石,都印著同根同源的热血;谭江柏们的故事,早已将“远方”变成刻在血脉里的永恒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