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胜中国 (9987):数字化影响下的餐饮业未来充满期待|彭伟新

撰文: 彭伟新
出版:更新:

百胜中国是全球最大餐饮企业之一,现时为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连锁餐饮集团。截至2025年11月,公司在全国拥有超过16,700家门店,涵盖肯德基(KFC)、必胜客(Pizza Hut)两大核心品牌,并积极孵化Taco Bell、Lavazza咖啡等新品牌业务,2024年全年系统销售额(包括加盟店)超过人民币800亿元,稳占中国连锁餐饮市场约10-12%的份额,远超第二位的麦当劳中国。

集团的商业模式以“重资产直营+轻资产加盟”双轨并行。肯德基贡献约80%收入及90%以上利润,是绝对现金牛业务;必胜客则定位较高端休闲餐饮,占比约15%。盈利来源主要分为三块:直营餐厅销售(约90%)、加盟特许权使用费及初始费(约5-6%)、供应链对外销售(约4-5%)。得益于超过4.5亿会员的数字化生态(肯德基及必胜客超级App月活用户已破亿),外卖及到店自取占比已升至近40%。2025年前三季度,同店销售保持中高单位数增长,营运利润率重回10.8-10.9%区间,显示核心业务韧性极强。

集团利润率为7.81%,而过去12个月的营运毛利率则为12.6%,另外,过去12个月的资产回报率为7.08%,而过去12个月的股本回报率为14.9%。集团季度盈利同比增长为-5.1%,集团季度盈利同比增长为-5.1%,利润率为7.81%,而过去12个月的营运毛利率则为12.6%,另外,过去12个月的资产回报率为7.08%,而过去12个月的股本回报率为14.9%。上日以 367.2 港元收市,全日上升 6.2 港元或 1.72%。集团过去5年的平均Beta值为 0.14,系统性风险低于大市。52周最高位曾见 421.4 港元,而最低位则曾见 324港元,以现价 367.2 港元计,百胜中国的股价较 50 天线高出 6.78%,另外,现价亦较 200 天线高出 2.38%。

百胜中国(09987)于今年6月17日至11月18日期间的资金流状况。(图1)

百胜中国在2025年有望维持稳健增长,受益于餐厅经营效率提升和同店销售回升。预计到2026年底,将达到2万家餐厅,其中40%-50%为新加盟店。2025年经调净利预计达9.11亿美元,而2026年至2028年间,系统销售年均增长预计在3%-7%之间。到2028年,KFC和Pizza Hut的餐厅数量目标分别为17000家和6000家,显示出稳定的增长和盈利潜力。此外,2025年第三季度收入增长3%至89.74亿美元,主要受益于外卖业务的增长。第三季度净利润达2.82亿美元,显示出良好的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预计2026年净利润将达911百万美元,外卖业务增长和供应链优化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股东回报计划在2027年及2028年间每年预计将达9亿至10亿美元,体现出对股东的承诺。

以现价计,相等于过去 12 个月的追踪市盈率约 19.3 倍,市场给予集团的预测市盈率为 16.5 倍,较追踪市盈率为低。主要是市场预期集团未来年的市盈率增长率达到1.24倍,而市账率则为 2.94 倍。现价计算,集团的股价对营收比率为 1.51 倍,企业价值对收入为 1.46 倍,另外,企业价值对除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为 9.67 倍。

百胜中国自今年6月17日至11月18日期间,股价录得6.62%的升幅,而该期间共录得23.21 亿港元的资金流入,当中大户占其中的20.66 亿港元 (见图1),而散户则占当中的2.55 亿港元。大户对散户资金流比率为 8.1 比 1,反映大户投资者仍然能成为主导股价走势,至于同期大户投资者的坐货比率最高曾升上27.42%,而最低曾经跌至0.59%水平后反弹,至于11月18日当日则已重返6.58%。

百胜中国股价自2025年年初低位325.4港元展开一轮明显反弹,3月中一度冲上421.4港元的高位,但其后迅速回落,4月中已重返324港元附近的起涨点,形成一次完整的上升后回吐局面。之后股价虽多次尝试反弹,但力度明显受限,最高只按前一浪跌幅的61.8%斐波那契回吐位反弹至389港元附近,便再次掉头回落,并两度返回324-325港元的强力支持区间,显示该区域具备相当强的承接力。目前股价正处于第三轮反弹阶段,技术形态上已逐步收复前一跌浪约38.2%的幅度。参考过往两次反弹的惯性,若能延续现有节奏,后市仍有机会进一步挑战61.8%回吐位,即385港元附近。建议投资者在362港元附近分注吸纳,目标先看385港元。只要股价能稳站20天移动平均线之上,整体技术结构仍属偏好,可继续维持乐观态度并继续持有。

本人并没有持有股份及相关衍生产品之权益。

【财经专栏】资金流事务所.彭伟新

资深证券分析师,证券研究经验超过20年。除了熟习基本分析方法外,对技术分析亦有深入研究。在大台技术分析节目中担任主持,曾主讲多个不同范畴的技术分析研讨会及课程,近年更钻研以资金流向作为分析股市的方法,并藉不同媒体频道与投资者分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