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人志.冯显峰1︱无私编制香港长跑百杰谱 素人亦值得被看见

撰文: 吴慕儿
出版:更新:

跑步是历史最悠久的竞技运动之一,经过2000多年发展,运动已发展至一个极高水平。香港目前在全球之中相对落后,跑步水平若要提升,运动员的努力以外,还要有一班有心人的配合,方能成事。说的不止是直接跟运动相关的教练、治疗师以至田径总会上下,民间自发组织和跑友的无私付出,其实同样重要。
今期《跑步人志》的主角,正是其中一员。本身亦是跑手的冯显峰(阿峰),缘于感动与好奇,一步步编制出香港女子和男子半马、全马和10公里的“香港历代百杰”,虽是非正式的“江湖谱”,但成功为众跑友提供一个极具参加价值的门榄和框架,更是不少市民跑手努力求进的目标,亦不啻是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中长跑水平的一个客观指标。
跑步人志.冯显峰——系列之一
摄影:夏家朗

冯显峰(阿峰)在中大读书和工作多年,因此我们到中大跟他畅谈制作香港长跑百杰谱的始末。(夏家朗摄)

“一时冲动”编制香港跑界百杰 民间跑者值得被看见

香港人讲求效率,忍不住问阿峰为何要付出宝贵时间,做这件未必有人欣赏的事?他笑言最初纯粹是一时冲动:“2024年尾看到光头教练(李翰暄)在台北马拉松带女学生冲击半马百杰的影片,跑到尾段跑手开始跌速,光头沿途不断鼓励,最后1公里跑手为进百杰而拚多一把劲,最后顺利达成。”

阿峰感动之余,顿觉百杰“mean something”(甚具意义),加上有点好奇:“想知香港有几多个能跑进1:30(1小时30分)内的女跑手”,便趁周末的空档开始找寻材料,“整理的时候未谂百杰,砌砌吓去到80、90杰,有机会去到100”。他一直羡慕台湾有百杰,受影片感动而先制作女子半马,同时亦有感“香港跑界文化,男运动员似乎讨论度较大”,为运动平权他在资讯发布时会尽量先提及女子组,并有感而发:“好多香港女仔都跑得好好,值得被看见”,“香港女子半程马拉松历代百杰”就是这样诞生。

“台湾长跑竞技网”制作各项中长跑距离的男、女子历代百杰排名。(台湾长跑竞技网截图)

什么是“百杰”?

先说说什么是“百杰”。台湾跑界一班有心人通过“台湾长跑竞技网”分享田径相关资讯,约10多年前开始制作各项中长跑距离的男、女子历代百杰排名。顾名思义,“百杰”就是台湾本土历年成绩最优秀的前100名选手。 阿峰参考他们的做法,由女子半马开始制作,然后是男子半马、女子全马、男子全马,女子10公里、男子10公里,做出一系列的“香港版”百杰名谱。

“百杰”二字是“百”与“杰”并重,他不会为填满100个名字,而加入所找到的跑者与成绩。阿峰会参考台湾百杰的门榄,为每项距离设下晋身其中的时间,例如女子半马是1小时30分之内,目前有94位跑手上榜,距离百杰满员尚余6席。他希望“百杰”制作出来,能上榜者都是在本地达到一定水平,并能让这班默默耕耘的市民跑手让更多人看见。

阿峰本身亦是一位民间跑者,2024年在日本冈山马拉松写下2小时51分30秒的个人最佳时间。(受访者提供)

严谨而认真的制作

表面看来,阿峰“只是”砌了6个Excel表——首先,6个Excel表本身已不简单,细听他的制作过程后,便可了解“香港跑界百杰”的实际操作是如何认真和严谨。“先睇台湾百杰的门槛,如女子半马约为1小时29分”,找到时间参考指标;第二步,他从香港田总网站的资料着手,找出本地顶尖跑手的年度成绩与排名,每个项目可追溯的旧资料年份稍有不同,如女子半马最早可找到1999年;再下一步或许是最困难的,因为想追寻年代更久远的成绩,便要从昔日旧报章之中逐一翻阅。

笔者对这烦琐的工序不禁感到吃惊,阿峰却一脸淡然,他很快已找出最快捷的方案:一份向来重视体育新闻的《南华早报》(SCMP),资料已够齐备,“SCMP每周有个运动成绩栏目,由1960年代左右找到2003年。”他在找旧报纸方面有个大部分人都没有的优势——阿峰回到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其中一项“员工福利”,就是可从中大图书馆网站找资料,浏览数码化的旧报纸影像资料。

访问当日他即席示范,按长跑项目利用关键字搜寻,如搜寻“半马”(half marathon),从1967至2023年之间有2000多篇文章。处理这个数量的资讯亦不简单,阿峰一贯作风,只称每篇报道“好快已经知道关唔关事”。如此一来,他只花上数天时间便基本整理出“香港历代女子半马百杰”,非常有效率。

阿峰即场示范如何从旧报章中找资料。(夏家朗摄)

永远不会完结的“百杰”工程

工序去到这里仍未完结,或许应该说,是永远不会完结。比起用上一番心机时间“砌”出来的百杰名谱,更加难的一点或许是从此之后每个星期他都要留意全球各地大型长跑比赛,看看有没有跑出佳绩的新人上榜。阿峰坦言,凭他一人之力,根本无可能做到,意外之喜是,他整理出百杰资讯后,不单获得不少跑友赞好:“香港终于有人做!”而且每逢发现有本地跑手在各项赛事获得佳绩,纷纷主动发讯息“报料”给他,让他可以更轻松省时地为“百杰”持续更新。

6个距离的百杰名谱逐一整理下来,不时遇上同一个棘手的疑难,那就是国籍问题。“前期比较多外国人名,到底应否把他们计算在内?近年不少人已移民外地,又应不应当他们是香港人?”他向上文提及的一班主理“台湾长跑竞技网”前辈请教,再按香港的独特情况定下准则,他会不厌其烦地查看跑手是否持香港护照,再看相关跑手做出成绩的那场比赛是用什么身份来报,并从国际田联网站的资料交叉查证跑手申报的国籍,“如果已经移民,是否已取得公民资格?那样便要DM(私讯)问那位跑手。”复杂难解的国籍议题,经他有系统而细心的梳理下,亦迎刃而解。

阿峰每星期持续为本地跑界百杰榜更新,基本上每逢大赛都会有跟香港跑手相关的新帖文。(threads@fung.lauf)

社交平台threads成一大助力

田总官方亦有每年各项目前列选手排名,阿峰有感当中欠缺历代跑手资讯,当中亦只会有田总注册运动员及有向田总申报的成绩,有成绩的素人跑手有机会成为漏网之鱼,资讯不够完整。阿峰一时感动和好奇一鼓作气,无私地造就出“大家都想有”而“香港终于有”的香港长跑百杰名谱。

他说以往曾经有跑步专页和民间跑友尝试整理香港前列跑手资料,惟在Facebook和Instagram的流通量均不高,因此他“最初做的时候唔知有无人有兴趣”,有赖社交平台threads在本港兴起,不一样的演算法让阿峰努力制作的成果流通跑界,“两年前唔会发展到,Facebook和IG流通资讯围绕身边人,threads散到畀好多陌生人。”

百杰名谱由最初1个,变成6个,资讯量愈来愈大,为什么不找其他人帮手,选择独自整理?一来他认为“自己都搞得掂”,而且每个人对某些细节的定义或有出入,为免引起争论或资讯不一致,他宁愿自行主理,以自己定下的准则贯彻始终,加上本地百杰在跑友间已有一定知名度,时时获得跑友报料,变相“所有人帮紧我”。

阿峰热爱长跑,并制作“香港长跑百杰”名谱。(夏家朗摄)

意外收获与观察

整理百杰名谱,让他带来不少意外收获,首先是“认识多咗好多人”,“有受伤已久的跑手窝心地DM我,说想不到自己的时间原来仍在头10位,希望之后伤患受到控制的情况下有机会跑返。”收到这类讯息令阿峰很开心,“自己近一年都有伤,受伤的人唔知自己跑唔跑得返,百杰至少可以为他们留下痕迹、曾经风光过。”

此外,他认为百杰是个很好的参考基准,例如以往跑手跑出某个成绩,就单单是这样,有百杰比对,便可立即知道这个跑手全香港历代前列跑手中属什么水平,站在欣赏角度“多副眼镜”。每次他更新资讯时都会标明跑手由第几名进步到第几名,让大家看到跑手的进步,阿峰感言,“即使香港的成绩同世界有段距离,也不应否定跑手(在本地层面)都系好出色”。

有跑渣马的朋友告诉他,“全马望住百杰目标去做,女子全马3:15(3小时15分),我想试吓。”素人跑手往百杰目标进发,精英跑手力争上游,一如元祖版的台湾百杰,阿峰制作的香港版本亦开始达到类似效果。他乐见“跑手间多咗互相欣赏”,“跑界互相分享喜悦,无论咩时间都戥对方开心”。

阿峰身后的中大运动场,他由学士到硕士毕业多年来都无跑过,现在却已成为他的练跑基地。(夏家朗摄)

一个人的力量与涟漪效应

一个人的力量看似微小,阿峰口中的“6个Excel表”,背后是他个人的无私付出,亦是对香港和跑步的热爱,当中同时蕴藏香港长跑界不同年代精英数十年下来的努力与积累。阿峰努力让一众民间跑者付出的汗水被更多人看见,他这位跑界有心人的付出亦值得获更多香港人的欣赏与掌声。

香港长跑百杰名谱诞生后,愈来愈多热心跑友加入讨论、报料,亦成为部分民间跑者求进的目标,去年12月下旬阿峰一个人所产生的正面涟漪效应,借助社交平台的力量,正散发开去,最终可达到多广、多远,没有人能知道,然而单是那份不问回报的热诚足已教人感动。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好奇一个什么背景的人,才能够如此高效率又不失公平、公正地制作出这份香港跑界百杰名谱?且看下回分解。

(跑步人志.冯显峰.系列之一)

跑步人志.冯显峰1︱无私编制香港长跑百杰谱 素人亦值得被看见

跑步人志.冯显峰2︱为治鼻敏感跑步 哲学硕士重拾自律兼戒拖延症

跑步人志.冯显峰3︱香港长跑百杰名谱的意义 从资料看到大画面

传送门:阿峰制作的香港长跑历代百杰名谱:

https://hffunghk.wordpress.com/category/running/to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