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是中国人」到「和平政党轮替」:郑丽文重写国民党的安全叙事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从郑丽文当选党主席到上任执掌国民党,只花了几天,就让这个长年陷于防守的在野党重新站上媒体聚光灯。从她在《德国之声》专访中多次强调和平,到她公开表态“我们在宪法法理下是中国人”,再到她上任后迅速整顿地方系统、释出愿与习近平会面的讯号,这位昔日学运出身、曾主张台独的政治人物,如今成为两岸政治版图上的一个鲜明对比。她语调冷静、节奏稳定之余,亦透露出一种清晰的政治意图:要把台湾从军事对峙的悬崖边,拉回到可谈、可控、可预测的政治轨道。

郑丽文的“新国民党路线”,不是回头路,也不是投降说。她一方面宣示“我们没有放弃武力保卫台湾的决心”,另一方面又质问“把GDP的5%都花在国防上,台湾会更安全吗?”这并非矛盾,而是刻意重塑安全论述的起点。她认为台湾真正需要的,是谈判空间与政治缓冲,而非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这种务实而非浪漫的和平论调,对内挑战民进党长年垄断的安全叙事,对外则重建国民党“可与北京对话、可与华府沟通”的定位。

郑丽文当选国民党新任主席。(央视新闻截图)

这样的路线,或许正踩在台湾政治的缝隙上。诸如巫永平等大陆学者已将郑丽文的“我是中国人”视为台湾社会变化的象征,认为“统一是不需要选择的未来”。对北京而言,她的话语代表机会,对台湾内部而言,无疑是一项挑战。当然,郑丽文肯定知晓这种表述在民进党叙事下极易被贴上“亲中”标签,但仍选择正面迎击,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她正是要夺回“中国”这个词在台湾语境中的主导权,让它重新与宪法、与和平、与民主自由连结,而非与恐惧画上等号。

与此同时,她也懂得在战略上布防。上任首日即完成地方党部人事布局,军系与地方派系并重,南部“艰困选区”成为她的首要突破点。可见她要的不只是2026年地方选举的胜利,而是2028年的“完全执政”。就目前来看,从她公开宣示要让“对民进党失望的力量都靠过来”,用“和平政党轮替”为口号,取代民进党的“抗中保台”,在这个过程中,党内无依的她试图重建一个能说服中间选民的政治逻辑:和平不是投降,而是另一种护台。

当郑丽文直言“我们不希望台湾成为第二个乌克兰”后,有些人认为将台湾与乌克兰处境相比拟已是老生常谈、不具新意,但这句话从郑丽文这位相对具有颠覆性路线的国民党主席口中说出时,不只是既有战略安全观点的重述,更像是对台湾内部发动新的价值号召,她的质问实际上对应了台湾社会民意的疲惫感,如人民对战争的恐惧、对政党与两岸对立的厌倦,郑丽文正试图向各界给出另一种选择:对北京而言,郑丽文提供了一个“可对话的在野党”,对华府而言,她则是“可观察的变数”。这两者都未必立即投以信任,但至少让台湾政治有了第二种声音。

马英九题字赠予郑丽文。(Facebook@郑丽文)

更重要的是,郑丽文懂得在不触红线的前提下创造谈判筹码。在论述方面,她目前并不回应北京的“两制台湾方案”,但口出“九二共识是通关密码”,肯定其可谈性。在安全方面,她拒绝武统的同时,亦主张“非军事管控的安全”。总的来说,这是一条极难的中线,但也是唯一能避免全面滑向对抗的线。

毫无疑问,国民党内部对她仍有观望与怀疑。有人担心她的高调与争议会让外界误解;也有人相信,唯有敢挑战现有语言秩序的人,才有机会让国民党重生。她自己显然明白这一点,才会在就职演说里用“羊群变狮群”这样的象征语,企图唤醒被长期压抑的党魂。她在就职讲话中以“国民党不是以暴制暴的狼群,而是照顾弱势、建立新秩序的狮群”,明示暗示国民党将以新的价值包装重返主流。

郑丽文。(Facebook@郑丽文)

当然,郑丽文的路线仍有风险,她若无法在短期内促成两岸关系的明显降温,或让南部选情出现松动,国民党内部可能重新质疑她所强调的“和平红利”。毕竟国民党不在执政位置,能做的主要是营造气氛、释放讯号,实际政策推动仍受限于执政党。但反过来说,若她能以政党交流、民间互访、产业论坛、学术合作等低政治成本的方式,逐步重启互信,让台商与地方社会感受到具体改善,那么“郑丽文现象”仍可能成为台湾政治语境的一个分水岭。她试图做的,不是立即改变结构,而是让台湾政治重新回到可以对话的现实,让两岸从“表态政治”走回“利益政治”。

从这个角度看,外界不必急于定义她。她不是过去那个在街头高喊“台湾建国”的学生,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亲中政治人”,而更像是这个被意识形态对立耗尽的岛屿上,一个试图重启两岸理性对话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