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上位,国民党转舵:郑丽文首波人事揭示新节奏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郑丽文在10月18日的国民党主席选举中胜出,这场看似例行的党内改选,实际上是一场路线与结构的重新定义。她的胜选不只是象征蓝营世代更迭,也标志著党内力量的重新组合。10月22日,她公布首波人事布局:李干龙出任副主席并兼任秘书长,季麟连成为副主席。这份名单虽不华丽,却透露出明确的战略思路。

这不是“大破大立”的班底,而是一种典型“稳中求变”的配置。李干龙是党内老将,熟悉党务运作、掌握地方系统;季麟连则代表军系与传统组织力量。郑丽文上任后的第一步,是确保党的“运转机制”不因换人而失灵。对于一个长期陷入路线争议、组织松散的政党而言,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外。她并没有急著拉拔“新血”,也没有刻意与旧势力切割,而是先把能运转党机器的人摆上位置。这是政治现实的考量,也显示她理解国民党当前的结构问题并非靠理想宣言就能解决。(相关阅读:郑丽文公布首波党务人事 国民党副主席、秘书长人选已定)

这份人事的关键在于李干龙的角色。他的职务同时涵盖副主席与秘书长,意味著党中央的决策与执行将大幅集中。这并不是权力扩张,而是一种效率安排。郑丽文的胜选并不代表她已经掌握党内各派,她的合法性并非来自压倒性民意,而是薄弱而可被挑战的多数。她的第一个任务是让党务系统不出乱子,并在短期内能够为2026年地方选举产出“可用资源”。李干龙是一位“技术型”党务干部,他的上位能够缩短决策链、稳定基层动员网络,避免因派系不服而产生运作空窗。

郑丽文与李干龙握手合影。(联合报)

至于季麟连的入阁则是派系安抚的信号。作为前黄复兴党部主委,他代表的是国民党最传统、最保守、也是最稳定的一块基层。这个系统在近年党内影响力虽有所下降,但仍在组织与资源上扮演关键角色。任命季麟连,是郑丽文对传统力量的“不开战”姿态,也是一种政治保险:当她自己代表的是相对意识形态鲜明、甚至被视为“非建制”的一方时,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减少党内的警戒心理。这不是理想主义式的“开新局”,而是现实主义下的“先稳盘”。

这份稳盘,对郑丽文尤其重要。她的胜选并非建立在压倒性的组织基础上,而是在基层党员的不满与改革期待中浮现。投票率不到四成,个人得票六万多张,这代表她的支持基础相对单薄,党内派系的观望情绪仍然浓厚。她在两岸路线上亲中倾向鲜明,甚至被外界视为“红统派”,这对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而言,不是共识,而是争议。这也是为什么她在第一波人事安排中,并未选择与自己立场一致的强烈改革派,而是以“稳定”取代“对抗”。

马英九题字赠予郑丽文。(Facebook@郑丽文)

李干龙与季麟连的组合,等于在政治操作层面划出一道缓冲区。她将政治论述的高风险压力留给自己,把组织运作交给党内老将。这样的安排有利于降低派系冲突,同时争取时间。国民党在2026年与2028年的两场大选前,最缺的并不是口号,而是可运作的基层与可被信任的决策流程。郑丽文若想在未来强化自己的主导力,就必须先证明她能让这部老机器不出故障。

当然,这也意味著她必须承担另一层风险:这样的人事安排虽稳,却也可能被视为“保守”。她竞选时所代表的“改革”、“世代交替”,并未在这一轮人事中显现太多影子。她要如何在不破坏稳盘的前提下,逐步纳入新生代与改革派人马,是接下来的政治考题。

当然,国民党的问题不只是领导人风格,更深层的是结构性的路线与社会连结断裂。党内派系与社会支持间长期存在落差,投票的党员结构与实际选民结构并不相符,这也导致国民党在历次大选中无法重新取得多数支持。郑丽文代表的是党内非传统建制派的突破,但这场突破若无法转化为有机组织力,最终也只是一场象征性的胜利。

因此,这次人事布局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改革”,而在于是否能“运作”。她先把基础盘锁住,再谈下一步。人事的讯号清楚:这是一场没有浪漫情怀的现实战。

郑丽文曾发起“党外在野大联盟”。(facebook@党外在野大联盟)

可以说,郑丽文的对手不在党外,而在时间。2026地方选举是第一场检验,2028年台湾总统大选则是决胜点。如果李干龙能让党务链条重新顺畅,季麟连能稳住传统派系不掀波澜,她就能以相对安全的姿态推出第二波、第三波人事,逐步把改革人马安插进党的关键节点。相反,如果稳盘失灵,她很可能在还没推进任何改革之前,就先被派系内耗拖垮。

总得来说,郑丽文的政治起点带著争议,但她这次人事布局却异常冷静。这不是一份改变国民党世界观的名单,而是一份让政党不失速的名单。国民党的问题太大,不可能靠一次人事调整解决;但如果这份布局能让党机器在半年内恢复稳定运转,让派系竞合不致失控,这对一个长期陷入僵局的政党来说,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起点。

是以,郑丽文的挑战,在于她能否在稳盘与转型之间取得平衡,她的胜负,不会由今天的口号决定,而会由明天的节奏决定,眼下人事已定,迎接郑丽文的战场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