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哲研究所|官方沉默,民间接棒——日本青年如何自发填补战后反思

撰文: 思哲研究所
出版:更新:

思哲研究所|李冠儒

2025年10月10日,当时即将卸任日本首相的石破茂发表了一个私人的战后反省宣言(“内阁总理大臣所感”),而不是发布一份代表日本国家的、经过内阁正式批准的“战后谈话”。当时已经当选执政党自民党总裁的高市早苗评价:“不知道(反思的内容)在说什么”;日本共产党则批评反思的深度不足,认为“个人的战后谈话”的影响不大。

在日本,以私人身分发表的反战内容,到底能不能起到作用?笔者认为是有用的。因为以往右翼媒体会刻意地把这种声音掩盖掉,但随着石破茂以及越来越多日本名校毕业生、青年开始呼吁更多战后反思,这本身已是一种肉眼可见的改变。

尽管中国媒体基本上没有提及,但《朝日新闻》与《东京新闻》等主流媒体都有转载一份民间战后声明《呼唤和平之声》。那是一个名为“Wake Up Japan”(WUJ)的民间倡议团体发布的。许多成员我都认识,其中不乏东京大学的学生,更有不少具有媒体背景。

对于石破茂的声明,目前在中国留学的日本独立记者孔德涌撰文评价:“如何界定并直面上一次世界大战,始终是战后日本面临的一个难题。”他追溯了日本政府如何尝试以首相名义发布官方声明来履行历史责任,指出自1995年(战争结束50周年)以来,此类声明在获得内阁批准后,每十年发布一次。但在2025年即战后80周年,情况有所不同。

“在保守派认为日本的历史责任已告终结的呼声下,时任首相石破茂未发布官方声明。如果这份讯息能在每年八月——当全国沉浸于战争历史纪念与反思之时——发布,其分量和影响力或许会更大。战后80周年之际,任何书面官方声明的缺失,给日本的历史叙事与反思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孔德涌认为,“Wake Up Japan”的挺身而出,承担了政府不愿承担的责任,旨在广泛吸纳公民参与,并超越日本国内公共话语以及文化、国界的分歧。

“Wake Up Japan”自2024年6月开始,历时一年收集民众关于战时历史心声的成果。随后将声明和请愿书提交至内阁府,敦促政府发布官方战后声明。WUJ作为一家日本非营利组织,相信“社会问题不应被视为个人责任”以及“每个人都有改变社会的力量”,致力于在移民难民问题、公平贸易、可持续性与和平等领域提升社会意识。除了促进反省以外,它亦有“东亚和平大使项目”,由四个核心成员组织举办有关地区的战争记忆和民族情绪的研讨会,促进相互理解与对话,使人们不再视此区域为“地理相近,心理相远”。

除了WUJ以外,中日学生会议、京论坛等中日青年友好会议,同样发挥了作用。发起WUJ的长川美里本身是东大的毕业生。她曾参与的“亚洲校园”(Campus Asia)项目致力于推动中日韩三国合作交流,近期也融入了东盟要素,也会让优秀的学生获得有关的海外学习和文化交流经验,覆盖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国立首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长川美里指出,在首尔的“分享之家”(Nanum-ui jib)——一个照顾幸存的“慰安妇”的机构中,从事义工服务的韩国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日本政府的战后声明。这反映:“即使是参与战争记忆相关活动的人以及优秀大学里的杰出学生都不知道这些声明,日本政府的话可能实际上并没有传达到人们那里。”原因何在?她没有说得很透彻。而我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右翼压制了相关声音所致。

破局的方法自然是让大家知道,在中日韩都有越来越多人关注战后反思。于是WUJ自2024年6月开始收集民众的心声。在“战后80周年市民谈话”中,主办者主张“在战后80年的这一年,我们不再以以往的方式,划分这些聚集在此的渴望和平的声音。我们选择了聚集这些声音,但我们不会再附加更多的观点与解读”。他们的初衷是“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此前未曾进入我们视角的事物”,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现不同的观点。截至2025年7月底,已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14名个人和团体用日语、英语和中文发送了他们对战争历史的看法及对和平的祝愿。最初,WUJ计划通过总结这些声音来起草声明。但面对数量庞大、内容多样的回馈,他们选择了原汁原味地呈现所有说法。

笔者在“01论坛”看到《冯炜光|驳谢伟俊的“香港不宜搞红色旅游”》以及《黄冠麟|驳冯炜光“驳谢伟俊谬论”:香港岂能只搞红色旅游?》的“笔战”,特别感慨。因为相比起以前,这类“何谓之对香港好”的公开辩论少了许多。如果我不是“亲建制”,我能从辩论中进一步了解到香港的红色旅游价值,例如周恩来在香港养病以及越共成立的背景;如果我是“亲建制”,我至少也会理解到“哦!原来谢议员在旅游方面还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新加坡太过去殖也为此付出过代价”。尽管笔者认为“不读书、不懂历史、没有格局、视野狭隘、胡言乱语”以及“恋殖”等说法有点太过火,有人身攻击的嫌疑,然而真正的兼容并包、五光十色就在于,只要是有论据的观点,都应该被涵盖、被尊重。

希望这样的努力能够被更多人看见,也希望未来香港社会能有更多关于香港应该怎么做得更好的公开讨论,无论是政府、立法会还是智库或者其他民间组织,都应该发挥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冠儒是“思哲研究所”青年事务教育总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