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冠麟|驳冯炜光“驳谢伟俊谬论”:香港岂能只搞红色旅游?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行文之前,先为看倌引介第七届立法会最后一次大会上,民建联陈学锋提出的“推动乡郊旅游议案”中,选委界谢伟俊的最后发言。

“(香港金紫荆广场)𠮶个雕像本身唔系乜嘢咁大不了,由于我哋九七回归全国见到,全世界都注视呢个盛事喺呢度举行,令呢个地方有个特别。”

“与其搞好多钱落去搞啲所谓乜嘢熊猫旅游,我哋够四川斗咩,搞啲乜嘢红色旅游,哗,大陆几多地方,真系红色旅游地方。我哋既不真,又不 unique,唔特别,搞来事倍功半,反而搞吓啲殖民地旅游呀,政治唔正确,好多人去麦当劳道影餐懵,𠮶啲警署影餐懵,呢啲真系香港特色,香港历史发生嘅事,值得我哋珍惜。”

谢氏发言引起前新闻统筹专员冯炜光撰文批评,言辞激烈斥责对方“谬误连篇”、“不读书”、“不懂歴史”、“没有格局”、“视野狭隘”、“胡言乱语”。总而言之,就是把谢议员标签为“不学无术而且恋殖”的立法会议员。然而,冯氏似乎忘记谢氏曾经担任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在一定程度了解业界情况,及更能于资源汇整的角度去讨论。

笔者认为,冯氏口号先行,“忠”字舞跳得甚好,却未能正视香港旅游发展乃至整体发展的核心问题。事实上,香港作为祖国对外窗口,“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之下,香港的竞争力正在于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明确支持下,香港致力落实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策略性定位,既有拥有中西文化荟萃的独特背景和广泛的国际脉络,何不将对香港有好处的资讯作适应使用?冯氏之语,徙将历史资源归类为“敌我”视角,也将高举红色旅游窄化为“只能做”、“必须做”,非常可惜。

承认管治事实
方显香港自信

冯氏坚称香港并非“殖民地”,是“被英国强行霸占”,并引用联合国1972年决议佐证,在法理与政治上绝对正确。任何人都不能不同意。

唯笔者必须讲清楚,进行正确的历史教育与推动旅游发展,两者有分有合,不能将之单一化。事实上,英国在香港155年的管治,留下法律制度、语言文化、建筑景观等深刻印记,这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谢氏主张发展“殖民地旅游”,或者用语不当,但谢氏的核心论点是基于对这一历史阶段的务实认知——唯有直面历史,才能超越历史。

若高举政治正确而否定这段过去,无异于掩耳盗铃,反显缺乏文化自信。我国之强,也在于对于历史伤痛有正确陈述,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沈阳918纪念馆,皆以屈辱历史为教材,激励民族奋起,亦能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十四年抗战的重要领导角色;圆明园遗址保留断壁残垣,并非为“缅怀清朝”,而是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坚定民族复兴自强自信。

一体两面,这些案例的关键在于叙事角度。用好洋式旅游资源不等于放弃历史教育原则,香港百年历史建筑更能体现“东方之珠”之美。冯氏之语,其实与提倡将“皇后大道中”改名为“人民大道中”无异。对于香港文旅发展,乃至对于“一国两制”成功的实践,其害大于其利。

遗产即是宝藏
文旅多元并举

冯氏推崇红色旅游,列举周恩来避居香港、胡志明来港等事例,试图证明其“独特性”。笔者的观点是文旅优容百花齐放,以往少讲的“红色旅游”,与及“蓝色旅游”、“绿色旅游”,也一样可以讲。同样地,为什么“香港特色”的旅游不能讲?香港既要开发红色景点,也需活化历史建筑、打造城市漫步路线。香港的旅游拼图,岂能独缺一角?谢氏的提议,其实呼应《2025年施政报告》中“无处不旅游”的方针,并无不妥。

旅游市场的成败取决于吸引力与竞争力,不能落入误区。香港的红色资源绝对要支持;然而,在红色旅游资源中,与井冈山、延安等内地基地相比,香港的规模与影响力悬殊,难以成为主流卖点。反观山顶缆车、尖沙咀钟楼、中环警署建筑群,乃至“麦当劳道”的打卡热潮,是内地旅客用脚投票的明证,也是今日香港华洋结合、中外交汇、旧城新貌并举的例子。

星洲去殖教训
终须回头补课

单纯政治先行,古物咨询委员会旗下1,444幢历史建筑项目,绝大部份都应该在这个“低级红”的视角之下夷为平地。大澳文物酒店,前身即为英国人兴建的大澳警署,活化后仍然保留了19世纪末期的特色,与今日环境完美融合,项目更得到享负盛名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嘉奖,表扬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贡献,乃香港之光。饶宗颐文化馆,前身更是极度屈辱的前清海关关厂、“卖猪仔”的华工屯舍,活化之后无碍今日取道原址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

冯氏轻视香港真实历史的文旅价值,批评谢氏读书不多。笔者读书也不多,只能提醒一点。1990年代的新加坡,曾为追求现代化而大量拆除殖民时期建筑,结果旅游魅力骤减,文化记忆断层。痛定思痛之后,耗资修复莱佛士酒店、滨海艺术中心等遗产,重新确立“东西方交汇点”的定位。邻近地区的惨痛教训言犹在耳,香港不能蹈袭覆辙。

见到“殖民地”三个字就如此激动,冯氏未免过度敏感。

奉行实用主义
发挥最大效益

被冯氏形容为“视野狭隘”的谢氏,站于现实基础说事,本质上触及了观光研究中“真理性追求”(Authenticity)。事实上谢氏发言时也讲到推广旅游不外乎“真、善、美”三个字,旅客亦希望来感受到香港的国际性特色,特别是内地旅客来港,固然不会第一时间想像香港是“反中”的政治敌人,但也倾向希望看到香港与内地城市有不一样的地方。

然而,近年香港文旅景点的“打造”,往往落入一种“失真”的情况,早前各区耗公帑设置“打卡”点,其叙事欠奉、审美奇怪,当然难以收效。更好的做法莫过于在地区发掘有温度、有故事的素材,顺势为之,这才是有原生性的“说好香港故事”的根基。

香港作为全球城市,其国际形象建基于对文化差异的接纳能力。将文旅政治化,忽略了国际化城市本应具备的文化多元性与包容力,与国际城市的开放性形成内在矛盾。当赶走内地客人又自拒外地客人,且问冯氏:如何将“东方之珠”、“五光十色”活现国际眼前?又如何作为国家所托,为“出海”做好基础?

冯氏在文章结尾表示:“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后,选委界议员本来应该是最有大局观、最有视野和站位的人。这也是新选制的原意。但是观乎个别议员近年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为,又怎算得上是专业的从政者?无怪乎“港澳平”近日的文章要求新一届立法会应选出更年轻专业、更具创新创造活力的议员。”——他不妨重读自己的说话,痛定思痛,重新上路。

作者黄冠麟是公共行政博士生,文化工作者,学研社成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