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侵华债未偿,岂容再伸手?——中国全维度戳破高市早苗幻想!
近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发表涉台严重错误言论,暗示武力介入台海的可能性。此言一出,无异于向中国核心利益投下一颗“政治炸弹”。这不是普通的外交失言,而是一次蓄意挑衅、挑战底线的战略试探——一个“二战”战败国、宪法第九条明文放弃战争权的国家,竟对战胜国中国的核心主权问题发出战争威胁。然而,她显然低估了今天的中国。
面对这场赤裸裸的干涉与挑衅,中国没有退让半步,更未止于口头抗议。从外交严正交涉到军事强力威慑,从舆论全面反击到经济精准施压,一场全方位、多层次、有节奏的战略反制迅速展开。这不仅是一次危机应对,更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
不再克制忍让
多维联动反制
外界通常认为中国的外交风格偏于克制、忍让。但此次对高市早苗言论的反应,彻底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11月8日,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一句“那种擅自闯入的肮脏头颅,就应该毫不犹豫斩掉”,虽引发争议,却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强硬信号——中国已不愿再以温言软语回应敌意。随后,外交部连番发声,副部长孙卫东召见日本大使,用五个“严重”定性高市言论:严重违背国际法、严重破坏战后秩序、严重违背一中原则、严重破坏中日关系、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措辞之重,近年罕见。而真正让东京震动的是后续动作:国防部明确警告“胆敢铤而走险,必将碰得头破血流”;驻日使馆密集交涉;民航系统启动应急响应,发布赴日旅行提醒,多家航司开放免费退票——经济反制的大门已然打开。
而尚未使用的手段,包括稀土、半导体原材料出口管制等潜在手段,已被广泛讨论。日本高度依赖中国关键矿产和技术材料,一旦实施精准制裁,其产业链将面临断链风险。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对称反制思维,正是“善于斗争”的典型体现。
旧历史债未还
今岂容再伸手
高市早苗的狂言,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极右翼势力擡头的缩影。她本人长期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历史,其政治导师安倍晋三曾鼓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如今她作为首相亲自将其付诸官方表述,意味着日本对华政策正在发生危险转向。但中国清楚地指出:台湾问题的祸根,正是始于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那段长达50年的奴役与压迫,是中华民族无法磨灭的历史伤痛。如今,始作俑者竟妄图以“保卫日本安全”为名插手中国内政,何其荒谬!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掷地有声地质问:“高市早苗再提‘存亡危机事态’,究竟是何居心?是否要重蹈军国主义覆辙?”这一问,直指本质——日本右翼试图以“存亡危机”重塑安全叙事,复活军国主义幽灵,推动所谓“正常国家化”,服务“修宪”与“军扩”的国内议程。这与战后约束存在结构性张力,也与地区国家对稳定的共同需求相悖;中国的回应不仅是捍卫主权,更是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联合国宪章精神——我们不允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形式颠覆历史正义。中国的“组合拳”指向并非情绪对抗,而是结构性降险。
玩火者必自焚
说得出做得到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外部挑衅,反而成为中国加速觉醒与强化反制能力的契机。
2012年日本“国有化”钓鱼岛,本想制造既成事实,结果换来中国海警船常态化巡航钓鱼岛海域,彻底打破日方所谓“实际控制”。 高市早苗的挑衅,或许也将成为另一个转折点——对于中国来说,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红线。此次事件的处理,就是要迫使任何敢于介入的势力认识到,一旦介入中国的红线,将面临“毁灭性”的后果,不论是这个势力中的哪一方,都不可能善终。
时代变了。中国不再是百年前任人宰割的弱国,而是一个拥有强大意志、完整工业体系和坚定战略定力的世界大国。玩火者,必自焚。
敢于斗争非好斗
善于斗争是智慧
有外国媒体指责中国“咄咄逼人”,殊不知,和平从来不是靠乞求得来的。中共二十大明确提出“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不是口号,而是新时代外交的战略指南。
高市早苗涉台言论事件,是中国外交“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传统,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本极右翼势力的擡头,中国外交官根据场合和对象,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该温和时温和,该强硬时毫不退缩,这正是一个成熟、自信大国的表现。
中国已经过了那个需要看人脸色、唯唯诺诺的阶段。我们追求的是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礼貌。如果有人把我们的礼貌当成软弱,那么他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今天的中国。
对于中国来说,核心问题相对单一:任何敢于介入中国红线的势力都必须认识到,将面临“毁灭性”的后果。这不是威胁,而是原则;不是好战,而是维护和平的必要手段。正如古人所言:“止戈为武”,有时候,为了长久的和平,必须展现坚决斗争的决心。
中国的工具箱越来越丰富,法律战、舆论战、经济战并用,这种选择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优势。对于高市早苗发表妄言的视频,中国网友回以“一言为定”刷屏,这个网络流行语看似调侃,更反映出我们整个社会的集体淡定。这种淡定,是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轻易撼动的精神防线。
作者刘畅博士是“香港新方向”总召集人,香港人才创业者协会执行主席。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专栏精选不同范畴专家,丰富公共舆论场域,鼓励更多维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