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买楼才是上流上进?《长策》应该回归“长远”
《长远房屋策略》2025年报告估计2026/27至2035/36年度十年期的总房屋供应目标42万个单位,当中29.4万个单位为公营房屋,12.6万个私营房屋。继去年“鼓励公屋租户上流”之后,政府今年扩大对象,强调“各个阶层的市民按自己的能力上进上流”,回应不同收入家庭的置业愿望云云。
完善置业阶梯的措施,似乎在描绘一个人人有屋、人人置业的蓝图。然而私楼的新供应事实上正在减少。回看十年前的2015年报告,十年期私营房屋供应目标是18万个单位;到了今年,这个数字只剩下12.6万个单位,相当于十年间减少近三分之一。近年政府卖地不理想,屡屡流标收场,可以预期市场逐步消化一手货尾之后,将有几年时间本港的新楼落成量将会明显萎缩。这将是朝向人人置业的目标,抑或市场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楼价又将迎来一波升温?更何况美国联储局已进入减息周期,本港的实际利率将会下降,若然单位减少而楼价上升,恐怕市民置业只会更加困难。
上流就要买楼?
置业才能安居?
在政府的蓝图中,不只中产人士要买楼,连基层市民也被鼓励置业。政府正在调整公营房屋内部比例,由原本七成出租、三成资助出售的比例,逐步改成六成出租、四成资助出售。在公营房屋的供应量没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比例改变意味公屋的落成量将被压缩,市民愈来愈多要透过置业才能获得安居。而且由下一期推出的居屋及绿置居开始,单位于公开市场的转让限制年期将由15年降低至10年。
当局强调“上进上流”,但为什么“上流”与“买楼”划上等号?为什么置业才是“上进”?如果置业等同于财富增值,必然意味楼价要持续上升。可是当有人因为楼价升值而获利,铜币的另一面是另一群人将要挨贵楼,更多人只能望楼兴叹。香港多年以来的财富增值,说穿了只是财富转移:已经置业的人从中获益,未置业的人承受更重负担。香港过去多年的经验已经说明了,这样的逻辑原不但无助经济发展、社会整体受惠,更很可能加深阶层分化,累积不稳定因素。
长策目光要远
回应千万人口
政府在2014年12月制定和公布《长策》以来,大方向是提供更多公屋和资助出售单位,以及稳定住宅物业市场。既然名为“长远”房屋策略,它必然要把目光放得远,考虑到香港未来的发展目标。然而,政府一方面提出要将香港建设成一个10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吸引外来人才,同时鼓励本地人生育,另一方面十年总房屋需求推算为42万个单位,并没有明显增加。这是因为1,000万人口的愿景没有打算实现,还是房屋供应没有配合宏观发展战略?
《长策》集中在量的问题,从估算需求到设到供应目标,但房屋同样涉及质的问题。政府虽然就居屋单位设立不少于26平方米的“封底”安排,但所谓“住得更宽敞一些”的政策主要是增加居屋和绿置居面积较大单位的比例,而不是提高公营房屋的人均居住面积。这样的居住环境是否能让本地年轻人安心组织家庭?如果政府都未能牵头加大面积,为私楼市场起示范作用,我们又如何吸引国际人才?环顾竞争对手,由上海、新加坡到伦敦、纽约,居住空间都比我们大得多的时候,香港如何成为1000万人口的大都会?
增加公营房屋
才是解难之道
房屋政策属于战略部署,关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简约公屋作为解决供应量“头轻尾重”的应急措施,原意值得肯定。到2025年,已有9,500个单位落成,余下约两万个单位将于2027至28年度前完成。然而当传统公屋的供应赶上,居民可以顺利过渡之后,简约公屋将扮演什么角色?会如何退场?以至是“简朴房”规管制度把㓥房合法化,即使可以改善安全和卫生,但“简朴化”始终不符合生活变得更好、房子住得更宽敞的期望。“长远”而言,这方面的房屋策略又是怎样,《长策》似乎是时候告诉社会。
香港的房屋问题,归根结柢在于公营房屋供应不足。当“面粉”不够时,无论如何调整绿白表比例、缩短转让限制,或推出新计划,都只是把现有的饼切得更碎,并不能让饼变大。因此香港的房屋策略,应该是首先增加供应,然后提升质素,让更广大的人口安居乐业。置业当然是选项之一,但不是社会唯一的上流标准。真正的上流是房子住得更宽敞、生活变得更好,而非背负高昂的按揭贷款,终日踌躇何时换楼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