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达|说好香港抗战故事的“现在进行式”——用好抗战资源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时为中国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80周年纪念。二战期间的日本帝国主义是指日本在二战前和战争期间所奉行的帝国主义政策和军事扩张主义。 这段时期军国主义日本通过武力侵略和殖民统治,对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当中对华侵略亦早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香港在“十四年抗战”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抗日宣传舆论和筹款支援受战事影响的同胞。

过去香港在历史教育当中,对于还原抗战历史全象,似乎未尽其功,不少能力作为教育资源的战争遗迹,正处于日久失修的状态,令人扼腕。妥善保存这些史迹,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更是为了提醒人们珍惜和平。笔者同时呼吁读者抽空,分别前往香港历史博物馆与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观展,两个展览都得到国家博物馆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借出藏品,分别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粤港人民抗战胜利的两种策展视角,去了解这场胜利的史实。

岂只三年零八个月十四年抗战港人全程参与

史家重新定义,早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开始,而当时香港已有集会,悼念殉难同胞,商舖、社团下半旗致哀。有日本侨商在湾仔山川商店前嘲讽在场华人为“亡国人”,更殴毙当中一名华人,引发多日骚动,共造成6死25伤。这亦是香港抗战史上的第一滴血。

参考蔡思行博士整理的历史资料,1937年“七七事变”前,港人主要在抗日宣传舆论和筹款支援内地受战事影响的同胞上出力。比如1932年2月,施正信、冯庆友共20余人组成香港医疗救护队,前往上海救治“一二八”事变的抗日伤兵。2月10日,东华医院举行筹款集会,受战争影响的上海难民,翌日将筹得的港币33,000元汇款至上海。1934年2月6日,香港首部抗日爱国题材电影《战地归来》公映。

“七七事变”后,香港支援抗日的行动进入新的阶段。1937年7月31日,包括华商总会、东华三院、中华厂商会在内的各大社团,组织华北兵灾筹款联席会议,为受“七七事变”以来兵灾影响的内地民众筹款。同年9月,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香港分会成立,发行救国公债,由周寿臣爵士担任主任委员。截至翌年2 月,该分会共筹得港币535万元作为抗战经费。11月,由华南电影界赈灾会组织、全港影艺人积极参与的粤语抗战电影《最后关头》完成拍摄,其全套子母片于1938年1 月3 日捐赠予华人赈灾会发行,为全国赈济募捐。

以上史实昭昭可鉴,相比以往教学素材中讲到抗战的香港角色只在“香港保卫战”、“三年零八个月”,我们有理由重新认识与肯定港人同仇敌忾参与抗战,及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所作出的贡献。

十八日抵抗真有其事香港失陷后东纵续写四年史笔

“七七事变”后,廖仲恺与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受中共中央长江局之命,1938年1月派到香港负责组建中国共产党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并出任办事处主任,以在皇后大道18号开办茶叶商行“粤华公司”作为掩护,为八路军、新四军募集抗战物资。同年6月,廖承志在香港与宋庆龄等组成保卫中国同盟,宋子文任会长,宋庆龄任主席,廖承志任秘书长。1941年4月,廖承志在香港创办《华商报》。

同年12月8日早上,日军越过深圳河入侵香港,爆发历时十八天的香港保卫战, 当中主要是以华籍军团、英军、加拿大军官兵等为抵抗的主体,直到25日港督杨慕琦爵士向日军投降,开始了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沦陷岁月。由于香港沦陷前,大量积极抗日的文化人士从内地移居香港。日军占领香港后,威胁到这班爱国文化人的性命安全。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名义电告廖承志︰“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倒退政策,许多重要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被困留香港。他们是我国文化界的精华,要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抢救出来,转移到后方安全地方。”这段时间,东纵港九大队的持久抗战就发挥重要作用。

1942 年2月,港九大队在新界西贡黄毛应村成立,原香港淘化大同罐头厂工人蔡国梁任大队长,陈达明任政委。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以香港本地农民、渔民、工人和知识青年为主体,后来发展至近千人,是香港沦陷期间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终坚持抗战的武装力量。港九大队自成立至1945年初,拯救了约100多名英、美飞行员,包括1944年2月11日,中美空军混合团克尔中尉在指挥轰炸启德机场时座机中弹,跳伞降落在机场北面观音山,港九大队突破日军重重包围,将其护送到西贡大浪西村港九大队基地,然后转移到大鹏半岛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电影《明月几时有》所讲述“东江纵队生死大营救”,将数百名滞留香港的民主人士和文化界名人安全撤离香港,比如何香凝、柳亚子、梁漱溟、邹韬奋、茅盾、胡绳、千家驹、黎澍、范长江、乔冠华、夏衍、胡风等,便是以此为蓝本。

抗战历史以歌颂之凋零历史建筑更应珍惜

《香港志.总述 大事记》记载了港九大队的抗日功绩︰“港九大队共计毙伤日军100余名,毙伤汉奸、伪警及敌方间谍等70余名,俘虏、受降日伪军600余名;击沉日军船只四艘,炸毁日军飞机一架;缴获长短枪支550余支,机枪60余挺,炮六门,车船40余辆,以及大批弹药。港九大队参与营救盟军飞行员,并且多次协助盟军获取日军情报。日占期间,港九大队有115名烈士为保卫香港而牺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对同盟国方面宣布无条件投降,其后于9月2日签署投降书, 标志抗战胜利。港英重新占领香港,力量却不足以维持香港各地的社会治安,所以东江纵队有队员以个人身分参加港英政府组织的四个自卫队,当中西贡自卫队由张兴任队长,直至1946年9月,港府在各区重新建立警署,才告解散。

《明月几时有》真有其事,和平来之不易,然而香港各处都有不少史迹供我们缅怀当年。抗战胜利距今八十年,笔者认为香港应该重点保护各个抗战遗址,包括黄毛应玫瑰小堂、秘密大营救中转站适庐、罗氏大屋、赤径圣家小堂、槟榔湾港九大队市区中队队部旧址、西贡昂窝村、北潭村港九大队军需处的岩洞仓库等地,并加强其教育配套。另一方面,香港浸会大学的邝智文教授带领的“1941年香港战役空间史研究”,运用地理资讯系统(GIS),建立关于香港战役的网上地图以及二战英军在港军事设施的资料库,包括砲台、观测所、指挥部、探射灯阵地、机枪堡等,为教育、保育,和旅游工作者提供容易使用的历史资料库。然而,当实地考察之下,不少设施已日久荒废。更有据学者考证为日军于鹿颈为针对抗日游击队而建成,由一道道战壕相连的机枪堡,现被杂乱的野草覆盖。

斯人虽已殁,笔者仍然希望政府认真重视及复修这些抗战遗迹,并加强展示信息,让游人既赏山水,又可以了解香港这一段历史——十四年抗战的前哨与游击,香港没有缺席。

作者黄进达是香港菁英会主席、全国青联常务委员、经民联文化体育及旅游事务委员会联席主席。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