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学智|让“跨界实现”成为良政善治新范式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上周发表《让“铺桥搭路”成为香港改革代名词》一文,引起不少读者和朋友的关注,尤其好奇我对“跨界实现”的论述。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作阐述。

从宏观角度而言,香港已进入“由治及兴”的阶段,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大势所趋、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都会区的建设亦如火如荼。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在内地有切实“跑项目”经验的领袖,全速促成更多与内地伙伴的合作空间,贯彻“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的精神。这是从地理意义上的“跨界”,来实现更丰富的发展机会。

而从微观角度而言,香港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社会,不同成长背景、不同世代人士的声音百花齐放,适逢这段日子以来,不少立法会议员宣布不角逐连任,当中一部分是以年龄为理由,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议会年轻化”的想法。作为新生代的一员,我希望点出,香港不只是属于年长者的香港,亦不只是属于年轻人的香港。我们必须做到跨世代,乃至于跨专业、跨领域的合作,让大家一同合力想象和实践我们心中的愿景,才能够成就兼容并蓄的家园,而不是走向民粹色彩的极端。这是从社会结构上的“跨界”,来实现大家都有成就感、有获得感的未来。

地理跨界与内地共迈高质量发展

先谈谈地理意义上的“跨界”。过去数年,社会各界都积极提倡“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较常见的思路是鼓励香港企业和资金到内地投资,却较难发挥出“1+1大于2”的效能。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理应是将香港现有的资源进行再思考,探索如何配合和成就相应的内地资源,从而建构全新的高质量产业链。

举例言之,上海的生物医药业界发展蓬勃,而香港作为“亚洲最大生物医药融资中心”,理应能够实现沪港跨界合作的新飞跃。不过,目前的困难是药品监管制度存在系统性差异,不少药品进入香港市场时需要再次注册审批甚至重新进行试验。故此,我建议将上海纳入“药械通”范围,并针对药品监管差异持续探索实现“一品一检”的直接互认机制,即产品在一地通过认证后,另一地亦承认其临床研究数据及药品品质,缩短审周期和繁琐流程,来发挥香港的庞大融资市场优势支持上海生物医药发展。

另一个例子是教育产业。《2025年施政报告》再次强调香港要建设“国际教育枢纽建设”,但如何令我们的教育产业“走出去”,一直是难以攻克的痛点。我在考察成都时,观摩了四川成都七中打造“异地同堂”体系,让贫困山区学童得以与城市同学同时上课、同时测考、同时反馈,成功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理阻隔,即时输送至多所偏远学校,至今超过100万名山区学生因此受惠,更有144名远端学子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

香港可参考成都模式,推出“香港云课堂”旗舰项目,精选本地特色课程并透过直播向内地伙伴传递,更能够与内地早已成熟的“异地同堂”体系合作,将香港的教育资源投放到他们的已有网络中,既能够促进内地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亦推动国际教育枢纽建设。

社会跨界不分世代界别实现未来

而社会结构上的“跨界”,是要巩固各界持份者对香港未来的信心和使命感。正如国家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民众要在选举以外的决策、管理、监督等不同环节都有获得感和参与感,才能够激发各界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实现。无论是新加坡的社区对话,还是在南韩等地多番实践的参与式预算,其核心要义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香港亦曾经有参与式预算的成功案例。

早前,民思政策研究所就与香港中文大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合作,共同主办“铺桥搭路.跨界实现”研讨会,让来自不同世代、不同专业背景的过百位参加者分成小组,提出了涵盖治理革新、乐龄生活、教育创新、产业升级、文化创意等领域的30多项提案。

在过程中,参与的朋友们不但可以提出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想象”,更专门设立交流环节,让他们得以共同思索如何把倡议“实现”出来,透过活动联系多个界别之间的往来、建构他们的共识框架、凝聚下一步行动的具体规划,目标是有效地推动香港的进步与承传创新。比如说,有长者朋友与社企负责人交流,认为软餐的普及化是长者面临的一大痛点,于是社企负责人就邀请长者朋友担任新产品的“试食专员”,务求令产品更能够符合长者的口味。

香港过去数年的发展成果令人满意与否,随着大家有五花八门的滤镜,可能会总结出不同的答案。但我相信我们都会有清晰的共识,就是认为香港仍未能有效破除“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桎梏。社会上有很多想法,但缺乏了“实现”,最终只是空中楼阁。作为学者,整理提案、编制报告、提倡政策,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要令不同想法都能够得到重视,有被回应的机会甚至看到建议成真的过程。这种持之以恒的成就感和效能感,就是良政善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只依赖政府作为“实现”者,而是要擅于联系不同业界和各个领域的资源,结合商、产、民、学等多方面的资源,携手推动社会发展。良政善治的下一章,在我看来就是令所有香港市民都能够拥有主人翁意识,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当中,跨越地域、世代与专业的界限,全力以赴地实现更理想的生活、更理想的社会。唯有敢于突破、跨界协作,香港才能在全球变局中写下属于自己的下一章。

作者潘学智是香港中文大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助理所长,民思政策研究所研究总监。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