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海洋公园是时候放下包袱 按主题分拆吸客救亡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郑清原

海洋公园最近公布业绩,总入场人次同比升一成,主园区营运表现不算太差,但在水上乐园亏损1.4亿元拖累下,整体仍要蚀2.74亿元。水上乐园应否关闭或交回政府未有定案,笔者认为,园方应尽快止蚀,考虑将其改建为“港产片影城”,把经典电影场景情节如赌片系列、《无间道》及《九龙城寨》等化成互动游戏,以独有的香港特色为卖点,力求与邻近地区乐园竞争。同时园方应趁机放下“海洋”这个名字的包袱及定位,将更多资源放在哈啰喂、老大街等受欢迎的主题上,并分拆为恒常独立入场的园区吸客,一切以商业营运为依归,赚钱后才回拨资源做保育工作,这才是真正救亡之道。

海洋公园公司是根据《海洋公园公司条例》(第388章)成立的法定团体,公园当年的定位是“作为一个公众康乐、教育及保育公园”,政府近年亦多次强调要将公园“转型成为专注于保育和教育、扎根自然并结合历险与休闲元素来提升访客体验的度假胜地”。

首先,笔者认同海洋公园这个建立了将近半世纪的“品牌”是值得保留的,但是否一定要将扎根自然、保育及教育作为主要定位呢?在善用公帑的前提下,海洋公园要大幅提升竞争力,相关动物保育和教育的内容,在资源比例上一定要减少,“海洋”这个包袱也是时候放下,这是现实考虑。

笔者并非主张关闭海洋馆、熊猫馆。事实上,熊猫BB出世后带动了主园区收入增加,园方要做的是将与动物相关的部分分拆出来,例如称为“动物乐园”,并把其他一些受欢迎的主题元素发扬光大。“香港老大街”是其一,当中的旧建筑以至怀旧街头小食一向甚受本地市民及游客欢迎,增加这类场景并加入更多不同互动元素,定可提升吸引力,尤其对于内地游客来说。看看“小红书”,年轻内地游客都钟情在旧油麻地警署、传统巴士站牌等地方打卡,虽然老大街景点都是仿制呈现,但相信仍会成为打卡热点。

另外,多年来可以说是赚钱保证的“哈啰喂”活动,早已有不少人建议应该独立设为恒常“鬼屋”园区。笔者认为,设为长期园区后,日后可定期加入更多不同地方的鬼怪元素,如不够地方,把部分机动游戏区域拆掉也无不可。

至于已成为最大负累的水上乐园,主席庞建贻强调园方已尝试多种“实验”以刺激人流,但仍扭转不了亏损局面,既然如此,壮士断臂可能是最好选择。水上乐园占地57,000平方米,有5个主题区域和27个室内外设施,空间够大,实在有很多可能性。笔者建议,将最近半个世纪的经典港产片,分不同主题建成一个“港产片影城”,相信绝对可以吸引大量游客来访。

大家也知道,以往香港有“东方荷里活”之称,70年代李小龙的电影深受外国赞赏,80年代成龙的功夫/打斗片、吴宇森的枪战、周星驰的搞笑片、疆尸系到、赌片系列,以至90年代及千禧年代的黑帮及警匪片,在亚洲及海外观众心目中都极具份量。例如南韩观众至今仍对《英雄本色》趋之若鹜,疆尸系列电影在东南亚一直甚受欢迎,内地观众更将周星驰的《西游记》视为神作,美国也曾把《无间道》改编成《无间道风云》。如果把这些电影分类成为不同场馆,重置场景并加入互动元素、冒险历程,至少在主题特色上,一定比其他地区有优势。

事实上,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发言人田启文曾表示,要重置电影场景,最大困难就找场地,“唔知政府可以拎去边度整。”去年政府也尝试找场地放置大热电影《九龙城寨之围城》场景,可惜该电影是在数年前拍下的,场景已难找回,最终当局把一些场景简单重置在九龙城寨公园内,短短数月到访人次已达十万。此外,8月至10月初在大馆举办的“光影边缘——香港电影的卧底世界”,当中让入场者有机会扮演《无间道》角色“陈永仁”打摩斯密码的场景,大获好评,展览预约长期爆满。当然,这个构思需要的改建费用、实际操作如何落实,需要从详计议。

退一步来说,如果将“保育”的定义扩大,港产片、旧日香港本地文化也可说是保育范围之一,虽然这说法或许不是《海洋公园公司条例》订立原意,但放诸大家也关注保育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也不算太离谱吧。无论如何,五年前政府向园方注资54亿元救亡,而从2022/23年度起每年给予2.8亿元保育及教育补助,为期四年,即明年到期,这是一个作出转变的良好时机,笔者期望,更多人抛出建议,聚焦如何将海洋园真正成功转型,令其自负盈亏,不再需要用公帑长期注资,这无论对政府、纳税人及海洋公园也绝对是好事。

作者郑清原从事创科行业近10年,关注AI、新能源科技等产业发展。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