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立法会选举:选委会责任在肩——选贤能、破藩篱、促发展
2021年“完善选举制度”过后,由1,500人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除了继续负责选举行政长官候任人外,还负责选举立法会部分议员,以及提名行政长官候选人、立法会议员候选人。在2021年当选和2025年补选的选委会委员们将肩负起重大责任,为12月举行的第八届立法会选举提名候选人和投票选出40名立法会议员。
新选举制度下,参选人更加注重专业背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举文化呈现出从政治纷争到专业竞争的积极转变。在新的选举制度保障下,香港可以从过去的政治纷争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破解住房、土地、就业、收入等重大民生问题。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强调,选委会“具广泛代表性和符合均衡参与原则”,期望所有选委会委员履职尽责,为“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选委会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其广泛代表性和均衡参与性,这一设计突破了某个界别、地区或政团的利益局限性。从界别构成来看,选委会包括工商、金融界;专业界;基层、劳工和宗教等界;立法会议员、地区组织代表等界;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和有关全国性团体香港成员的代表界。
选委会的广泛代表性重塑了香港的政治文化。它终结了以往政治内耗、议会空转的乱象,使特区治理重回务实理性的轨道。各界别代表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聚焦发展、民生等实质议题,而非陷入无谓的政治争拗。这种建设性政治生态,让特区政府能够集中精力破解深层次矛盾,推动香港实现良政善治。
这种多元化的界别设置,使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都能够在管治架构中得到全面反映和充分代表。这些界别分组不是随意设定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覆盖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注册选民数字来看,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的选民构成也体现了多元性。选委会界别的广泛代表性,将为香港未来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帮助香港破解深层次矛盾,实现更好的发展。
香港的治理与发展,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捩点上。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如房屋短缺、产业单一、青年向上流动困难等问题,如同缠绕在香港身上的无形枷锁,制约着这颗东方之珠的璀璨光芒。而选委会界别的广泛代表性,恰似一剂精准施治的良方,为香港突破困局、实现高品质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能。
选委会的广泛代表性,首先体现在其打破了以往利益固化的藩篱。新选举制度下的选委会涵盖工商、金融、专业、劳工、社会服务等多个界别,更有基层团体和地区组织的代表,确保了香港社会各界的声音都能在治理体系中得到倾听与回应。
在推动经济转型方面,选委会的广泛代表性同样展现出独特价值。香港经济过度依赖金融、地产的弊端在近年愈发凸显。而如今选委会汇聚了创科界、专业界、中小企代表等多元声音,为香港开拓新兴产业赛道、构建多元经济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科技创新与传统行业对话,当金融精英与实业经营者交流,香港经济便能跳出固有思维,在数字经济、绿色金融、国际创科中心建设等领域开辟新的增长极。
展望未来,在爱国者治港原则下,选委会的广泛代表性必将为香港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社会各界的力量被充分凝聚,当各阶层的智慧被有效整合,香港必将能破解深层次矛盾,迎来更加繁荣稳定的明天。这颗历经风雨的东方之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同时,香港可以更好地把握国家“十五五”规划、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等发展机遇,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突出了香港“四中心、一高地”功能,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为香港发展指明了方向。
选委会“融入”加“服务”的座标设定,意味着香港要在更高视野下进一步提升内外联动的层次与高度。未来五年,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将在更高维度和更广领域展开,无论是让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企业和发展业务,让更多香港专业人士在内地取得执业资格;还是持续深化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共用创新资源和转化科研成果,香港都需要与内地建立全方位连接。
香港新选举制度下的选委会真正体现了多元共融的原则,其广泛代表性值得充分肯定。通过吸纳工商、金融、专业、劳工等各界别代表,并首次纳入基层团体和地区组织声音,选委会成功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实现了更均衡有序的政治参与。这种“五光十色”的组成结构,必将推动香港特色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为香港长远繁荣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