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参选要有“体育精神” 不能单凭“我爱香港”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2025年立法会换届选举提名期将于周四(11月6日)结束,目前至少收到160份提名表格,当中不乏带着不同光环的人士,尤其是高知名度的政商后代和奥运冠军的跨界参选,把选举气氛推向新高,但同时也引发一些争议:当公众注意力被个别参选人所占据,真正关乎香港未来的政策辩论、能力审视和愿景比拼,是否还有足够空间?

任何选举当中,“光环效应”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港争光的运动员、白手致富的企业家、家族显赫的富二代......他们在参选之初,无疑拥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起跑优势”,因为他们更容易吸引传媒的关注,也就更容易被公众所认识。这本身并无不妥,毕竟香港是个多元社会,我们理应乐见更多不同背景人士愿意投身公共服务。正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个别参选人提出的“体育精神”确实适用于所有界别,而且显得尤为贴切和必要。

打破光环迷思

“体育精神”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和心态,反映公平竞争、尊重规则、实力至上、努力不懈的竞赛面貌。立法会参选人当然要有体育精神,他们无论来自哪个领域、背负何种光环、拥有什么背景,都必须在同一赛道上,用能力、政纲和汗水,争取选民的认可。

对于高人气的参选人尤甚。一名短跑选手跑得再快,也不会被认定必然能够赢得马拉松比赛;一名在个别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专业人士,也不应被期望能够单凭那份成功就能空降议会胜任议员。因为立法者的工作极其艰巨且繁重,所要求的不仅是拥有媲美明星的人气或“我爱香港”的热情,而是具备对社会议题的深刻理解、对政策利弊的精准分析、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以及对破除利益藩篱的巨大勇气、对平衡各方利益的政治智慧等等。

当一位参选人顶着耀眼的光芒而来,公众对于“阶级固化”和“裙带关系”的担忧自然油然而生。人们担心的,是资源、人脉和政治背书的不平等分配,是普罗大众即使有能力、有抱负、有识见也难以逾越那道由不同利益集团筑起的无形门槛。若要消除这种疑虑,不能单凭治港体系转发几篇文章摇旗呐喊,更加要靠那些备受瞩目的参选人们,展现这样一种“体育精神”——用加倍的努力和出众的实力来说服选民:自己深入了解过弱势群体的无助和挣扎、认真思考过深层矛盾的根源和逻辑、详细研究过社会转型的阻力和动力,也更能够把所谓的光环或父荫转化成为服务社会的资源和视野,而非仅仅是特权的延续。

确保公平竞争

各界对于这场选举的期许更胜从前。如果规则模糊不清,或者执行时因人而异,那么其公信力必将荡然无存,胜选者的成功难免受到质疑,而落选者的努力也不会得到尊重。

治港体系对此确实谨而慎之,屡次转发文章驳斥干扰破坏之音,强调选举属于“公平竞争”,以正视听。然而,必须警惕的是,当公众一方面尝试信纳中央层面的权威,但另一方面又不断看到一些涉及选举资格和程序争议的事件,例如个别参选人因为国籍问题而临时改选赛道,甚或在参选之前才匆匆递表申请放弃外国护照,实在难免令人心生疑虑:拥有双重国籍身份的他们,真的做好要成为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的准备了吗?而这种允许他们临时变阵的做法,对于那些早已遵守规则、做好准备的参选人们,又是否公平?

这种涉及选举程序的质疑,倘若未能妥善处理,最容易引发选民的无力和疏离。因此,主办和监督选举的部门和机构,必须恪守同一标准严格审视所有参选人的资格,并向公众清楚解释有关决定的法律依据,从而维护选举的公平性,继而重建特区的公信力。对参选人而言,同样需要展现这种“体育精神”,坦诚回应公众疑问,详细解说背后考量、展现何以能够胜任,哪怕承认考虑不周但已努力补救,总好过用空洞的“体育精神”进行回避。

履行选民责任

面对带有“光环”的参选名单,以及对于选举公平的一些疑虑,选民很容易产生犬儒主义和政治冷感。“反正都是一样”、“选谁都没分别”、“这不过是一场戏”——当这种悲观情绪蔓延时,和昔日激进派煽动“恐共”情绪一样,都是对香港民主进程的最大打击。

这也将是一种自我应验的预言:当选民放弃了严肃的评判标准和宝贵的选择机会,等于主动将权力交给那些他们最不信任的人们——大家一起演了一出没有意义的选举大戏。而这也正是需要选民展现“体育精神”的时刻——在选举这场竞赛中,选民不只是“观众”,更是手握决定权力的“裁判”,自然有责任和义务去拨开光环、客观审视:参选人对香港尤其是参选界别的困境和机遇有多深入的了解?参选人与界别的关键连结,是基于长期的服务经验还是选前的“灵光一现”?参选人的理念和政纲,能否经得起考验?参选人的“光环”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成为实现良政善治所需要的实际资源和政策影响力?

这就要求选民“做好功课”,既不要被参选人的“光环”所迷惑,也不要因为他们的“背景”就全盘否定,而是需要认真阅读政纲、观看辩论、分析言行。这也要求选民“独立判断”,不要盲从新闻报道的焦点或社交媒体的风向,而是要用对于特区治理最有益处的标准去衡量。这还要求选民“积极参与”,无论你对现状有多不满,一旦放弃选票等同放弃作为“裁判”的资格,对香港未来而言其实极不负责;而你的一票,或许不能马上改变一切,但千千万万张理性的选票汇集起来,就是一股确保选举公平公正、促使议员不断进步、提升特区治理水平、推动香港持续改革的强大力量。

立法会选举就是香港社会的“镜子”。我们从中看到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要求候选人展现什么,同样也取决于我们呈现出怎样的“爱港情怀”和“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