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浅谈本港经济转型的三大关键点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蔡裕龙

特首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结语指香港正经历经济转型,强调每次转型都会让经济更强大、收入更多。回顾本港过去三次经济转型,由渔村变转口港,再变成工业之城,然后转型到以服务业和金融中心主导的国际城市,每次经过新旧交替,有新兴行业崛起,也有些被淘汰,亦有些保留下来。笔者认为,今次的转型有三大关键:首先最重要是确立一个正确方向,政府如要主力发展创科便要拿捏好定位,切勿乱石投林;其次是必须将已开始式微的行业逐渐舍弃;同时想方法重振最具优势的行业,例如旅游及金融房地产,这样才能真正令经济重上轨道。

对上一次本港经济转型大约由80年代工厂北移开始,而随着服务业(即所谓第三产业)的本地生产总值(GDP)不断上升,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的地位越见巩固。1993年,服务业占本港GDP已逾八成,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这四大行业,渐渐成为本港经济支柱。为推动多元化发展,政府在金融海啸后提出六项优势产业,某程度上是为经济转型铺路,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教育产业、医疗产业、检测和认证产业、环保产业,可惜至今这些产业根本看不到有甚么优势可言。

一般来说,经济转型是指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有一些产业成功崛起,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可是上述六项优势产业中最令人寄予厚望的创科产业,十多年来也未能担大旗。2023年“制造及新型工业产业”的增加价值为768亿元,只占GDP的2.6%。这除了与占据大量资源的科技园公司、数码港两大公营机构办事不力外,也与政府想法太多,未能适当地集中发展真正有前景的创科行业有关。

以新能源车辆为例,近年政府拨出不少资源发展氢能车辆,但本港地方少且人口密集,而绿氢成本高昂,安全性成疑的氢能车辆根本没甚作为,如果当局能够集中资源全力推动已累积良好基础的电动车发展,可能这方面衍生的经济效益会对本港有更有帮助。所以,当局现时最关键的是尽快检讨创科发展的资源分配,强化“官产学研”的结合,同时拿捏好本港的定位﹐避免与深圳的角色重叠,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扶助创科产业相关GDP快速增长。

同一时间,政府亦应该总结多年来经验,检视哪些类型的产业实在不再适合大力发展。笔者认为,暂时最明显要“轻放”的就是航运物流业及环保业。这两个产业需要大量土地,本港实在没有足够本钱去发展。例如当局早前提议在屯门龙鼓滩一带发展所谓“智绿产业港”,定位的核心产业为绿色/新能源、循环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内河码头等;坊间反应冷淡,劣评不少,这就说明此类产业绝非本港的未来经济动力所在。看看一个简单数据,本港港口货柜吞吐量已连续七年下跌,单是葵青货柜码头过去十年的跌幅就高达33.5%,而香港吞吐量现已跌出世界十大,被上海、宁波、青岛及深圳等内地城市抛离,政府真的还要死守“国际航运中心”这个旧牌匾吗?

相反,本港一些长期有优势的产业,在经济转型期间出现动荡,政府就应全力巩固,将其稳定下来。各种服务业当中,旅游、房地产、金融服务业40多年来一直是本港命脉,纵使近年楼价向下横行、股市浮浮沉沉,旅客量亦未能回复疫情前水平,但本港有大量这方面的人才,也有很多相关从业员,因此当局现时最需要要做的,就是推出更多针对性的措施,定出新方向以扶助这些行业。

旅游业方面,“盛事经济”近年有不少佳作,但仍然侧重中环湾仔等传统旅游区,当局如可发展到区区有盛事,尽量将大型活动安排于其他地区举行,开拓更多热门旅游点,这样便可分散人流,也令旅客有更大新鲜感。至于金融及房地产业,政府可以重新规划甲级写字楼的分布,以“贵精不贵多”为原则,并在土地用途改划上,容许更大弹性,如适度再放宽工厦的用途等等。本港商界一向深明灵活变通之道,只要政府重拾以往市场主导的方针,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局势,绝对有望重塑国际金融中心的金漆招牌。

经济正确地成功转型,才会迎来经济更强大,所以必须审慎地弄清楚转型方向,否则只会蹉跎岁月,浪费整个社会人力物力。毫无疑问,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科中心是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一,但政府也要明白,发展创科同时也要将有优势的产业升级,融合最新科技与时并进,推出适当政策辅助并大力发展,这才是令香港经济复苏,迈向新里程的正确之道。

作者蔡裕龙从事资讯科技行业多年,现职金融公司资讯科技经理。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