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死后都要交租?公院殓房收费新政——缓解压力还是惩罚家属?
来稿作者:梁乐燊、刘锐业博士
2026年1月1日起,香港公立医院殓房的“免费时代”将正式结束。根据医院管理局的新政策,遗体存放首28日免费,第29至34日每日收费200元,第35日起更飙升至每日550元。官方解释,这是为了缓解殓房资源紧张的压力,并鼓励家属尽快完成殡葬安排。然而,政策一经公布,便引发舆论两极化的讨论。
医管局行政总裁李夏茵表示,近年来不少遗体长期存放于殓房,部分甚至超过一年,导致医院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她又强调,政策是以“用者自付”为核心,希望透过收费减少资源滥用。但不少市民批评,家属延误处理遗体的原因,往往并非“滥用”,而是受到现实不同限制,如火化炉排期长、死因裁判官程序缓慢等繁复问题。
遗体存放的现实压力
不少家属认为,新政策虽然设有首28日免费的安排,但其后的收费标准对部分家庭来说仍然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以存放50日计算,家属需支付8,300元。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这笔费用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对那些因火化排期延误而被迫超期的家属,更是无奈。
一名家属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的父亲因刑事案件需要接受死因裁判官的剖验,但程序拖延了三个月。“我根本唔系唔想快啲处理,但程序全部都唔系我控制到嘅。等排期、等裁判官,点解最后要我哋俾钱埋单?”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香港火化炉资源长期不足,排期动辄数星期甚至数月,而死因裁判官的剖验程序同样缓慢。这些问题持续多年,却未见明显改善。有家属质疑,政府是否应该先解决结构性问题,而不是以收费来惩罚无辜的市民。
“死后都要交租”掀起不满
政策公布后,不少市民对此表示不满,批评这是“死后都要交租”,反映政府未有正视问题的核心。有人认为,收费政策将经济压力转嫁到市民身上,对于正在经历丧亲之痛的家属来说,更是一种情感和财务上的双重打击。但亦有支持者认为,公立医院的资源有限,收费能让家属更积极处理遗体,避免资源长期被占用。有市民指出,政策虽然有其必要性,但政府必须同步优化火化服务及改善行政效率,否则只会进一步加重家属的困难。
为了减轻基层市民的负担,医管局设立了豁免机制。病人生前领取综援或长者生活津贴的,其遗体存放费用可全额豁免;若家属面对特殊经济困难,也可向医院申请减免。然而,部分家属担心,繁琐的申请程序和资讯不透明,可能令真正有需要的人无法及时受惠。此外,中产家庭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他们往往无法符合豁免资格,但却同样需要面对高昂的费用。有人质疑,这样的政策是否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让中产家庭成为“夹心层”。
豁免机制能否减轻压力?死后的尊严应如何保障?
虽然医管局希望新政策能减少殓房资源的压力,但不少专家指出,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家属是否“拖延”,而是香港在火化服务及行政程序上的长期不足。火化炉的数量远远未能满足需求,死因裁判官的程序耗时过长,这些结构性问题才是导致遗体长期存放的主要原因。在这些问题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单靠收费政策,恐怕难以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进一步加重家属的经济负担,令政策成为另一个“惩罚市民”的工具。
专家认为,殓房收费新政策的推行,必须与其他配套措施同步进行,否则将难以缓解现有的压力。政府未来应考虑增建火化炉,加快排期,简化死因裁判官程序,并提高豁免政策的透明度,确保有需要的家庭能及时获得帮助。
殓房收费新政的推出,是医管局在资源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但这项政策是否真的能解决问题,还需时间检验。对于家属而言,殡葬不仅是一场程序,更是一份对逝者的尊重。如何在推动改革的同时,兼顾市民的需求与尊严,将是政府未来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这场关于“死后都要交租”的争议,或许只是香港公共医疗与殡葬服务问题的冰山一角。在这个文明社会中,如何让生命的最后旅程更有尊严、更公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作者梁乐燊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生;作者刘锐业博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学生事务总监及高级讲师。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