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记|跨区地积比率转移(二):新政策下小业主的部署攻略
在上期栏目文章《跨区地积比率转移(一):业主与发展商的回报攻防战》,笔者讨论过“跨区地积比率转移”对大小业主、投资者、半政府机构以及发展商等不同既得利益者的影响,并指出政府在与业界磋商时,必须兼顾业主的合理权益及厘清游戏规则,方能推动市区重建落实,为旧区带来新生。今期则以小业主角度出发,探讨在新政策下如何自处。
观察过往合作的旧楼小业主,发现他们的取态大致可分为三类。首先,有些业主对出售物业非常积极,坦言旧楼失修严重,长期影响生活质素,维修问题如漏水、排水系统、水质、防火及结构安全等层出不穷,维修费用高昂,令他们宁愿尽早脱手。有业主更表示,因楼宇不符规定而被检控,不仅难以负担罚款,更无力承担设施翻新开支,因此只要有发展商以市价收购,便会欣然放售。
另外,有一批业主对出售物业持开放态度,但并不急于一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大厦保养尚可,未有迫切出售的需要,选择观望市况,期待有合理的收购价才会考虑放盘。这类业主普遍认为业权复杂是收购重建的最大阻力,虽然渴望有发展商高价收购,但对最终能否成功重建并不抱太大期望。随着《土地(为重新发展而强制售卖)条例》(俗称《强拍条例》)于指定地区的业权门槛下调至70%或65%,预期可减少大业权人对重建的阻力,提升整幢大厦被收购重建的可能性。
当然不乏业主坚持不卖楼,主因是过往发展商所开出的收购价远低于市区重建局的收购标准,他们宁愿继续等候更高出价。这类业主多数参考市建局向附近地盘的收购价,认为自家物业理应享有同等水平,主张价高者得。然而,值得留意的是,物业价值不在於单位本身,而在于地盘还有多少未用尽的地积比率。假如地积比率已经用尽,该地盘对发展商的重建吸引力自然大减。
事实上,小业主应审视楼市现况。发展局指出,过去10年,每年约有500幢楼龄超过50年的旧楼增加。根据笔者初步统计,现时七个指定地区已有约2,000幢50年以上楼龄的旧楼。换言之,发展商每年有更多地盘选择,叫价偏高的物业被收购机会自然减低,业主或需再耐心等待。
当考虑出售物业与否时,业主应不止于关注市场估值,更要衡量自身实际需要。除了可委托专业估价报告作参考,亦应把生活因素纳入考量,例如出售后可省却长年维修和管理开支,搬迁至其他市区或北部都会区或有助改善生活质素,缩短通勤时间、增加家庭相处时光,甚至享有更大居住空间。若小业主有心出售,需考虑自身的期望价是否较其他旧楼业主更具竞争力,这也是日后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随着政府即将推行新政策,旧楼物业或可由长年等候发展商收购,变为有机会主动寻找买家。至于发展商如何选择重建地盘,容笔者留待下回再作拆解。希望小业主明白,除了物业本身条件外,更要清楚自己在发展商眼中的价值,才能提升被收购的机会,捉紧市区重建带来的新契机。
作者黄仲澧是香港房地产及土地管理学会外部事务主席,打鼓岭乡事委员会顾,香港城市规划师学会会员,香港注册规划师,香港城市设计师学会会员。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附上作者真实姓名、自我简介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香港01保留最终编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