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风波|未有国家标准注定鸡同鸭讲?人身攻击致矛盾激化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西北菜连锁餐厅“西贝𦰏面村”(下称西贝)在今日(15日)就预制菜风波道歉了,宣布多款菜式将会调整为门店现做,不过内地餐厅的预制菜争议却远远未终结。

罗永浩在微博连发数文反击西贝。(微博@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西贝陷入预制菜风波。(VCG)

简单回顾整场风波,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在9月10日于微博发帖,直指在西贝用餐的体验是“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不过罗永浩这时候并没有提出任何证据。

罗永浩的帖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引发了大众对预制菜的关注。西贝的回应则迅速而强硬,其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表示将会起诉罗永浩,并强调“西贝没有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微博@中国新闻周刊)

罗永浩没有退缩,随即发起10万元人民币的公开悬赏,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西贝也宣布全国门店开放厨房供顾客参观,以证明自己光明正大。

不过西贝这一决定却导致了“大型翻车现场”,多个媒体在后厨直播过程中发现大量预制品,如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保质期24个月的羊前腿、熟肉制品的肉夹馍肉馅,以及袋装冷冻鸡汤和西兰花等,西贝在宣布开放后厨仅两天后便以“避免影响正常运转”为由取消这项安排,成为灾难级的公关案例。

多个媒体在后厨直播过程中发现大量预制品。(影片截图)

“网络黑社会”人身攻击致矛盾激化

争议扰攘几日,罗永浩占尽上风,其发文称,“好吧,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正当大众以为双方的矛盾平息时,没想到事态反而升级了。

有陆媒发布微信截图报道称,贾国龙在微信群内表态:“我应对方式有错,改。做饭的围著吃饭的转,你说咋好就咋办。”贾国龙又称,西贝今后将“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底向胖东来学习。

但没想到,贾国龙的发言,截图只呈现了一半。另一半内容为:“罗永浩是网络黑嘴,是网络黑社会,太坏了。但他打醒了我,算变相的帮西贝进步。让大家担心了,谢谢大家的关爱。”

陆媒发布微信截图,曝光了贾国龙在微信群内的表态,但截图只呈现了一半。(网络图片)

市场本以为此事逐步降温,但贾国龙的一句“网络黑社会”,把一场本可平息的舆论风波彻底推向对立。原本双方就预制菜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即使有时候情绪激烈,但依然未离开理性讨论的范围,但“网络黑社会”这种言论则已经明显是失去理性的人身攻击。值得留意的是,为甚么陆媒一开始在报道贾国龙在微信群内的表态时,聊天只呈现了一半?

在事件中,西贝背后的营销咨询服务商“华与华”也被牵连,罗永浩批评其“收著6000万咨询费,就教西贝用这套话术糊弄人?”陆媒报道指,有餐饮行业分析师称,西贝的核心争议在于“价值与体验不符”,西贝一边用广告营造“现做高端”形象,一边采用低成本预制菜,价格却比家常菜馆高近一倍,这种定位错位才是矛盾根源。

西贝陷入预制菜风波。

争议核心:预制菜未有“国家标准”成鸡同鸭讲

在争议期间,官媒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陆续出声,均未在事件中“站边”,似欲缓解争端。官媒强调,各方讨论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素的诉求;关于预制菜,信息需要更加透明,让消费者主动选择。

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矛盾基本在于对“预制菜”的理解有根本性分歧。预制菜在内地尚未有一锤定音的“国家标准”, 贾国龙解释西贝的预加工不是预制菜,预制是提前加工,而预制菜是提前把它做成成品。按照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这在技术上也许符合过去相关部门发布的预制菜现行标准,却与大众的普遍认知存在鸿沟。

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预制菜”就是泛指所有“非餐厅现炒”的、经由工厂或中央厨房预先处理的半成品。只要是带包装、经预加工的食品就是预制菜。

当西贝与罗永浩在不同的“预制菜”标准上争辩,其结果只能是“鸡同鸭讲”,而代表大众主观感受的罗永浩则注定在舆论占尽上风,西贝则深陷信任危机之中。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上,现场展示多款预制菜。(VCG)

预制菜国家标准将推出

陆媒《第一财经》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范畴。

只有当预制菜拥有权威、公认的“国家标准”,类似西贝与罗永浩的“鸡同鸭讲”争议才能有望不再发生。预制菜是餐饮行业不可逆的潮流,但是消费者有权知道餐厅是否使用了预制菜、甚么菜色使用了预制菜,并且应该有自由选择光顾不使用预制菜的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