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风波里的城市无障害大考验 从连滚带爬到自主出行还有多远

撰文: 联合早报
出版:更新:

中国近年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城市道路和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但许多地区也存在设施疏于维护与改造进度滞后等问题。知名台湾歌手郑智化最近发文指责深圳机场的残障人士服务不到位,引发舆论风波,令社会文明、包容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一名听障人士通过服务平台,一键呼叫手语翻译志愿者,通过远程手语翻译服务,实现与他人沟通。这项解决听障人士生活“痛点”的科技,将在粤港澳召开的全运会和残特奥会上使用。(联合早报 曾实摄)

25岁的菲菲是一名视障人士,也是一名志愿者。今年3月开始,她每周都会搭地铁跨城一小时,到广州荔湾区西村街道和苑社区,指导小区内的视障人士学习使用电脑、手机,不知不觉已持续逾半年。

和苑社区是广州特殊人群聚集的小区,小区的3650名户籍居民中,有超过180名残障人士,其中视障人士有43人。如何服务这一群体,兼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文化需求,是当地基层管理需要直接面对的课题。

在广州和苑社区的和光阅读馆,同为视障人士的志愿者菲菲(后)正在教社区居民梁敏尼使用电脑。(联合早报 曾实摄)

去年10月,当地街道在社区内开辟了约70平方米的和光阅读馆,这也是广州市首个社区级的视障文化服务场所。

馆内陈列了盲文书籍,还配备多种无障碍设施设备,为视障人士提供阅读、交流、学习的空间。

广州和苑社区的和光阅读馆,为视障人士提供盲文书籍。(联合早报 曾实摄)

菲菲作为指导老师在这里开展的教学,是当地引入社会机构,定期开展的公益活动之一。

居住在社区的21岁女孩梁敏尼在菲菲的帮助下,从零开始一点点熟悉电脑操作,半年下来,已经能在键盘上慢慢探寻按键位置,借助电脑的读屏软件,精准打开文本编辑器,把水果、蔬菜、动物等英文单词一个个输进去。

这名年轻的视障女孩,正借着互联网一点点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她还在学习中文打字,尝试使用更多电脑软件,希望从互联网上发现并聆听更多音乐。

她说:“学会用电脑,我自己就可以打开电脑来听歌了。”语气里,满是对探索的美好憧憬。

和苑社区居委会主任吴志峰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介绍,和苑社区是目前广州视障人士最集中的社区,与一般社区需求不同的是,这里的设备设施有大量生活细节需要考虑,同时也要兼顾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针对视障人士定期举办培训、口述电影等文化活动,梁敏尼参加的电脑学习课也是活动之一。

广州视障人士集中的小区内,定期举办服务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活动。图为社区与广州图书馆等机构合作举办口述电影活动,让视障人士也能“看”上电影。(联合早报 曾实摄)

吴志峰记得,2019年广州原“盲人大院”整体搬迁,一批视障人士集中迁入这个小区,当时无障碍设施还不完善,曾发生视障人士乘电梯至负一层停车场迷路事件,所幸保安巡逻时发现,在那之后,社区开始联合物业,全面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目前,盲道与无障碍导航系统覆盖了这一小区,电梯内安装了盲文按钮和语音播报系统,小区还为视障家庭进行智能家居无障碍改造,同时培育了志愿队伍,为这个群体提供多方位支持。

广州在视障人士集中的社区内推进无障碍改造,包括路面上的盲道。(联合早报 曾实摄)
广州在视障人士集中的社区内推进无障碍改造,包括加装带有语音播报系统的无障碍电梯。(联合早报 曾实)

如今,每当视障人士经过小区公共空间,他们的手机或配备的蓝牙手环便会提醒所处的位置,比如播报“和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光阅读馆”等。吴志峰说,入住大约一年后,小区内的视障居民基本都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75岁的视障居民蔡志真对此深有体会,直言:“现在的生活方便多了。”

她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现在可以熟练地摸索,打开手机中安装了语音播报功能的微信,随时与小区内同为视障人士的邻居们沟通交流,不时还相约一起下楼活动。

郑智化风波引发热议

和苑社区是广州推进无障碍改造、提升城市包容性的社区样本,也为全域无障碍建设提供了基层实践经验。

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无障碍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是社会公平的体现,而就在不久前,双腿残疾的知名歌手郑智化的一则微博,也再次将这一议题推向公众视野。

63岁的郑智化10月25日在微博发文,批评广东深圳宝安机场残疾人士服务存在严重缺陷。

据他描述,他搭乘的航班,升降车与机舱存在高度差,导致轮椅无法进入,工作人员却“冷眼看著我连滚带爬进飞机”。郑智化控诉深圳机场“没人性”的帖子随即在中国互联网引发热议,冲上微博热搜。

郑智化发文控诉深圳机场后获道歉,表示不再追究。

深圳机场当天两次为此道歉,解释说升降车和舱门之间保持高度差是基于安全操作规范,并表示将试用坡度登机设备。不过,网上之后曝光的视频显示,工作人员当时全程搀扶并协助郑智化登机,郑智化随后为自己 “连滚带爬” 的过激表述道歉。

尽管舆论出现反转,但这场风波再度暴露出许多中国城市建设的瑕疵,无障碍出行的系统建设还有不少细化工作,无法很好地与现实需求对接。舆论连日来也对城市无障碍环境不到位的问题,以及如何让残障群体从从容容出行,展开热烈讨论。

打造城市“软关怀”

其实,中国一些城市近年来已经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包括道路和公共建筑,因而年长者和残障者等人群的出行便利度和社会参与度,都有所提升。

中国也在2023年开始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在无障碍设施建设、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

当中提出,各地新建工程必须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要推动现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或其他无障碍设施、地方政府要逐步建立城市无障碍公交导乘系统等。

对残障群体的生活服务与社会保障力度也在加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总共完成超过122万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

但短板也客观存在,包括在设施层面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部份盲道被占用、无障碍设施损坏失修,一些老旧小区的改造进度滞后等;在服务层面,部份政务与商业平台读屏适配不完善,难以满足视障群体的需求。

广州在2021年入选“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近年持续推进市内道路、公园、天桥等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尤其是11月粤港澳将共同举办中国第15届运动会和全国残特奥会,广州作为主办城市之一,为此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改造。

谈及广州目前的无障碍环境,广州市荔湾区盲协主席张静昕受访时说,广州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和服务相对完善,以视障人士为例,这个群体凭借现有设施基本可以实现独立出行,也因为这一便利,不少视障者愿意在广州工作。“只要地铁可达的地方,我们哪里都可以去。”

但她也指出,视障人士目前搭乘公共巴士仍有不便,由于缺乏精准的声音指引,当车站候车人员较少时,想通过咨询他人确认乘车信息成为难题。她希望各地未来能有更便捷的解决方案,比如借助智慧交通系统实时提供信息,帮助视障人士顺畅搭乘公交车。

互联网拓路 为特殊群体打开就业新通道

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发展空间,折射着城市的温度与治理精度。在政策推动与社会参与下,残障人士的就业渠道近年走向多元,互联网平台的兴起也带来机遇,让部份残障人士实现居家就业的可能。

中国今年出台的2025年至2027年《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带头招录、企业开发就业岗位、实施就业帮扶等行动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其中,针对盲人就业,文件提出要扶持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多渠道开发盲人新形态就业等。

33岁的张静昕是先天视力障碍,她也是广州本土培养的首位视障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残疾人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

大学毕业后,她创办了广州融爱社会服务中心,关注基层助残服务,推动落实助残政策,并对接残疾人士需求,协助他们回归社会。

关于对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技能培训与就业支持,张静昕说,他们与社区合作,开设茶艺班、手工班、电商等培训项目 ,先后培训40多人,其中12人实现了就业,工作岗位包括咖啡师、茶饮师等。

盲人按摩仍占主业 新兴岗位供不应求

她指出,目前盲人按摩仍是视障人士的就业主渠道,尽管陆续也出现一些适合视障群体的新业态,比如客服、网络主播、咖啡师、文员等,但数量不多,就业岗位总体紧张。

目前任职于广州融爱社会服务中心的菲菲,从北京联合大学推拿专业本科毕业,但她放弃了自己的专业,选择成为一名社工。她说,自己更希望可以为视障群体分享外界信息,助力他们拓展就业与生活的思路。

菲菲也指出,视障人士的就业状况与整体就业环境相关联,在经济环境影响下,不仅要应对需求收缩的问题,还要面对群体间的“内卷“现象,在推拿这一传统岗位上,虽然市场需求长期存在,但也面临收入压力与信任维系等难题。

构建与社会之间的职业关联,对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有重要意义。张倩昕说,实现就业之后,残障人士的自信心往往有很大提升,他们与跟家人的关系也有明显改善。

张倩昕认为,即便没有现成的就业岗位,实习或见习这类实践机会对残障人士也很有必要,因为可锻炼社交能力,熟悉社会规范,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

科技搭“手语桥” 让听障者听得到

近年来,一些中国业者也在加快为残障人士研发能解决他们生活“痛点”的科技产品。

一款名为“音书手语翻译“的小程序,将在粤港澳即将举办的中国第15届运动会和全国残特奥会上,提供无障碍支持。通过这一小程序,听障人士一键呼叫,可连线平台上的志愿者,获得远程的手语翻译支持。

双耳失聪的石城川创办广州音书科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听障群体沟通状况。(联合早报 曾实摄)

这一小程序去年底上线,目前入驻了约100名经过筛选的中国各地手语翻译志愿者。

开发这一小程序的音书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石城川受访时说,产品类似于打车软件连接司机和乘客,这一平台为听障人士和手语翻译员建立连接,同时可将语音转化为文字,解决听障群体与健听人士的实时沟通问题。

石城川本人也是一名听障人士,他在11岁时因病双耳失聪,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2016年与合作伙伴创办音书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听障人士的沟通现状。

像音书科技这样致力于解决残障人士需求的项目,正在中国各地出现,在无障碍环境的细分领域开辟新市场,比如苏州残障团队研发无障碍智能家具,解决肢体残障者居家生活的不便。

一些智能手机上的地图应用软件也推出无障碍导航,协助坐轮椅出行者规避道路障碍、快速找到无障碍卫生间;一些业者也在研发能扮演视障人士“第二双眼睛”的电子导盲犬,让更多视障者未来能无障碍出行。

【本文转载自《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