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化深圳机场“连滚带爬”?中国8500万残障人士的出行困境
近日,台湾歌手郑智化在深圳机场遭遇无障碍设施问题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实际上,这并非只是一种个人经历,更揭示了中国8500万残疾人群体面临的出行困境。
25厘米的距离有多远
10月25日,郑智化在社交媒体发文,描述自己在深圳机场登机时的困难经历。由于登机车与机舱门之间存在25厘米的高度差,轮椅无法直接推入,最终需要“连滚带爬”才能进入机舱。
郑智化使用了较为激烈的言辞,形容深圳机场“没人性”,这一用词确实引起了争议。事后,他发文道歉,称这是“一时气愤的遣词”,希望不要影响到服务人员,并表示“因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
深圳机场方面回应称,为防止保障设备刮碰飞机,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需保持20厘米的高度差。机场表示已增加保障人员,并试点启用登机连接装置。
然而,这个25厘米的距离,对于健全人士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小台阶,但对于使用轮椅的人士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被忽视的庞大群体
根据中国残联的统计数据,中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34%,相当于每16人中就有1位残疾人士。其中,肢体残疾人数最多,约为2472万人。
但令人困惑的是,不少内地网民表示,在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很少见到残疾人士的身影。这并非因为他们不愿出门,而是出行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根据英国国家无障碍交通中心的调查,近八成残疾人士会因为出行障碍而减少交通出行,其中53%的受访者会因此大幅减少出行。这一数据清楚地说明了残疾人士出行的现实困境。
出行困难无处不在
郑智化在机场遇到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在日常生活中,残疾人士的出行困境无处不在。
根据北京一项研究,研究人员招募了10位轮椅出行志愿者,收集了926条全景出行数据。结果显示,轮椅使用者出行会遇到道路狭窄、坡道不合理等各种问题。
视障脱口秀演员黑灯曾在节目中提到,部分地区新装的不锈钢盲道雨后十分湿滑,走在路上仿佛在“瞎滑”,“跟溜冰没有任何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郑智化事件发生后,又有类似事件曝光:一位六旬男子推著94岁母亲的轮椅,在深圳北站遭遇冷漠对待,同样反映了无障碍设施的不足。
法律有规定,现实有差距
实际上,无障碍设施在中国并不是城市建设中的锦上添花,而是法律规定的硬性要求。
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筑、道路都应建设或改造无障碍设施。对于公共交通运输工具,该法也规定需要确保其中一定比例符合无障碍标准。
在民航业,相关部门也建立了详细的标准。民航局今年5月发布了《运输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环境规划建设指南》,对从进入机场到登机的全流程都设立了详细的无障碍设施参考标准。
《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安全靠机技术要求》更是明确规定,“登机车应设置有效可控的运动结构,使得接机平台和护栏可独立且准确的与飞机舱门定位”。
然而,法律归法律,现实归现实。郑智化的遭遇说明,法规框架与实际执行之间仍然存在差距。
主流媒体的支持态度
虽然内地舆论场有争议,但内地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表现出了支持郑智化合理诉求的态度。澎湃新闻发表评论认为,推动缩小25厘米的差距并非吹毛求疵,而是弥合阻碍残疾人正常生活的一个个微小裂痕,让无障碍建设的设施投入和法规框架,能够真正惠及“十六分之一”的人群。
这种态度反映了社会对残疾人权利的日益重视,不再将他们的需求视为“额外负担”,而是基本人权的体现。
改善的曙光
并非所有地方都存在类似问题。上海虹桥机场率先启用了专用的“肢体检查仪”,在保护残疾人士隐私、尊严的同时,保障了效率和安全性。
这个例子说明,只要真正重视残疾人士的需求,技术上和操作上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将他们的需求放在心上。
《联合早报》报道指,广州在2021年入选“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近年持续推进市内道路、公园、天桥等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尤其是11月粤港澳将共同举办中国第15届运动会和全国残特奥会,广州作为主办城市之一,为此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改造。
谈及广州目前的无障碍环境,广州市荔湾区盲协主席张静昕受访时说,广州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和服务相对完善,以视障人士为例,这个群体凭借现有设施基本可以实现独立出行,也因为这一便利,不少视障者愿意在广州工作。“只要地铁可达的地方,我们哪里都可以去。”
但她也指出,视障人士目前乘搭公共巴士仍有不便,由于缺乏精准的声音指引,当车站候车人员较少时,想通过咨询他人确认乘车信息成为难题。她希望各地未来能有更便捷的解决方案,比如借助智慧交通系统实时提供信息,帮助视障人士顺畅乘搭巴士。
全运会契机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深圳将承接两个赛事的闭幕式及相关赛事任务。
这对深圳来说是一个重要契机。作为承办残疾人运动会的城市,深圳的无障碍建设将受到更大关注。此次郑智化事件可以说是一个警示,提醒深圳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仍有改善空间。
如何把握好这个契机,建设好无障碍示范城市,不仅关乎赛事的成功举办,更关乎深圳作为国际化城市的形象。
从个人经历到社会议题
郑智化的个人经历虽然在舆论场上争议不断,但所引起的公共讨论极有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说,“因事件引发的对少数群体利益的关注,比我个人感受意义更大。”
25厘米的高度差,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残疾人士来说,就是一道高墙。填平这道高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改进,更需要社会意识的提升。残疾人士的出行权利并非恩赐,而是基本人权。
每个人都会老去,都可能需要这些设施,今日的努力就是为了未来的自己。希望深圳能够以2025年残疾人运动会为契机,真正做好无障碍城市建设,让每个人都能够自在出行,有尊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