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特会|贸易战停火一年背后:中国正在以时间换空间

撰文: 应濯
出版:更新:

10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韩国釜山的会晤,为一段时间以来中美贸易战暂时画上休止符,意味着中美关系有所缓和。

在两国领导人会晤不久后,中美经贸团队达成的共识正式公布。美国将取消对华的10%“芬太尼关税”,继续暂停一年对华加征的24%对等关税,暂停实施其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一年,暂停实施其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措施一年。中国将相应调整针对美国关税的反制措施,暂停实施10月9日公布的相关出口管制等措施(与稀土相关)一年。中美还就芬太尼禁毒合作、扩大农产品贸易、相关企业个案处理等问题达成共识。

这意味着经过一段时间的贸易战,中美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筹码,故基于现实考虑采取相应缓和措施。从旁观者视角来看,特朗普政府不惜违反全球化、自由贸易的经济规律,主动挑起贸易战,围堵、遏制中国,结果经过多轮来回博弈,特朗普政府同意与中国暂停贸易战一年。这既说明特朗普政府战略意图暂时遇阻,又凸显出中国的实力和韧性。

2025年10月30日,韩国釜山,图为特朗普与习近平会晤。(网上截图)

过去几年,尽管中美之间的摩擦不断,两国的博弈、竞争面向日益挤压合作、交流的面向,让许多人忧虑中美关系是否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金融强国、科技大国的美国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的中国,不仅早已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联结,具有巨大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而且各有各的短板和筹码,谁都不能在短时间之内压倒对方,故可以预料,两国关系在较长时间内仍将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

从长远来看,贸易战只是历史长河的插曲,中美竞争的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和人心向背的竞争。两国都是广土众民的超大型国家,都有着强大的韧性和内生动力,但各自都面临一系列复杂的内部挑战。能不能通过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治理来解决各自内部问题,能不能有效团结各自民众和世界范围的人心,才是中美竞争的关键。

正因这样,对于自改革开放以来反复宣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来说,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发展经济和科技,努力补齐短板,努力提升国家治理的民主、法治、公平、开放程度,才是根本之道。这意味着只要有可能,中国都应尽可能维持和争取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以时间来换空间,不断积蓄实力和改进治理。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自此之后,中国为了现代化事业,格外注重办好自己的事情。(VCG)

在习特会举行的数日前,影响未来中国五年发展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一方面认为中国处于“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未来五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四中全会重申邓小平时代提出、习近平时代提前至2035年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大目标,进一步把科技、实体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展现出办好自己的事情、久久为功的态度。

相比于四中全会审议的“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目标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当下中国最需要的是和平发展时间,是努力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事业。当下中国有诸多亟待补齐的短板,国家治理的民主、法治、公平、开放程度存在明显不足,软实力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和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日益增长的新诉求严重不匹配,仍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成绩证明中国需要的是和平发展时间,需要的是久久为功,需要的是以时间换空间。

面对当下中国与2035年目标的差距,面对来自美国的围堵和遏制压力,摆在中国面前最理智的选择是尽可能维持与美国“斗而不破”状态,不断发展自强和改进治理,只要中国能顺利实现2035年目标乃至2049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信可以通过和平发展来化解美国围堵压力,完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