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主教书院推“善用非滥用”AI策略 英文课AI辅助配合学生互动
面对人工智能(AI)在不同领域广泛应用,高主教书院始终坚守“坚毅力行”的校训与培养学生洞监力及怜悯心的育人目标,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是以“善用非滥用”为核心原则,将 AI 与学科教学、服务中学习(Service Learning)深度融合,既发挥AI的价值,又不偏离教育的本质,培育具洞察力辅怜悯心的新一代。
英文课堂实践 回归沟通对话
在中二年级的英文课堂上,英文科主任梁宇畋正透过自行编写的英语学习聊天程式,与学生展开生动的语言互动。一名男学生透过POE平台与动漫角色“火影忍者”对话,运用“转述句”(Reported Speech)技巧进行总结,展现了将科技融入语言学习的创新教学方式。
经过一轮热身,当学生掌握基本文法结构后,梁主任随即鼓励学生对谈,课室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互相交流,更有学生主动与在场观课的何泰安校长展开对话,再以转述句向全班转述对话内容。这种先以师生引导、AI辅助预习,再人际互动的教学设计,平衡了对科技及人与人沟通的追求。
何泰安校长自去年上任以来,即在英文等科目率先引入AI教学理念。他明确指出,学校的目标绝非“为科技而科技”,AI应当作为辅助学与教的工具,而非取代人际互动的手段。
谈及如何实现“善用而不滥用”的目标,何校长坦言,学校教师团队透过持续的专业交流与经验分享,共同探索AI与教学的最佳融合方案。
英文科主任自主开发教学资源获奖
以英文科为例,科主任梁宇畋自2017年起探索电子教学,去年更正式将 AI 系统应用于课堂,并与教师团队合作自主开发基于 POE 平台的应用程式与教学工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AI 教学模式。他坚信,AI 的核心价值在于减轻重复性练习负担、提供即时反馈,而非替代学生的思考与表达。
在具体实践中,英文科根据不同年级与学科重点,设计了针对性的 AI 应用场景。对于语法学习,教师会将课堂笔记导入 AI 系统,学生可随时提问疑难点,系统不仅给出解答,还会生成对应练习题帮助巩固。
在写作训练方面,梁主任更开发了符合文凭考试水平的改文工具,能够模拟评卷标准给出分数与修改建议,让学生在课后也能获得专业反馈,大幅提升自主学习效能。
梁主任与校内英文科教师团队合作无间,凭借自主研发的电子教学资源,分别荣获香港大学电子学习发展实验室电子教学奖23/24 金奖及AI特别奖,以及24/25电子教学奖铜奖。
AI应用融合服务学习 让同学解决真实社会需求
高主教书院亦进一步将 AI 的应用进一步延伸至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领域,通过跨学科合作让学生解决真实社会需求。
负责项目的电脑科主任兼STEAM统筹主任黄梓洋表示,计划去年率先在中二开展,学生首先走入社区探访长者,透过细心观察与耐心沟通,发掘他们生活需求,学生分组提出解决方案,并运用 AI 工具优化产品设计与功能实现,及后与社福基构明爱合作,由一班长者以用家角度,向提出方案学生表达意见。
学生克服心理关口 从沟通对话中了解长者所需
参与项目的学生叶柏朗表示,自己性格内向不太懂与人沟通,在与长者见面初期曾出现“冷场”,后来终于克服心理关口,开始从长者日常对话中,留意到他们担忧会有隐性疾病,于是与团队设计出“智能马桶”,希望透过及早便识粪便来监察长者健康变化。
另一学生余隽熙称,探访长者过程中,让他体验到有时简单的关心及一句问候,已能令长者开心,让他认识到任何人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学生朱蔚芯及庄熙𢅛均表示,服务学习让他们走出舒适区,他们坦言,从前对独居长者的印象停留在“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但实际接触后才发现,他们大多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仅是在某些方面需要轻微协助,让学生理解不仅要有怜悯之心,更要有智慧地提供帮助,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尊重与温暖。
黄主任表示,跨学科协作为服务中学习注入多元角度,如生活与社会科(现在公经社科)探究长者的生活需要及消费模式,定立服务实践的方向;科学科了解长者生理需要协助确保产品合理性;电脑科结合科技创作出不同产品改善长者生活;艺术科则旨在优化产品外观与展示方式,使长者更容易理解使用;宗教科则引导学生思考服务的本质是“关怀与陪伴”,而 AI 只是提升效率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