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笔记|以教育之炬,照亮学生未来征途
文︰圣公会李炳中学洪澍校长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思考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意义。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孩子们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才能从容面对未来的挑战?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在离开校园后,持续成长并勇敢迎接未来的考验?
本校中六学生杨慈、杨善的成长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与价值。
杨慈、杨善自中一入学起,便积极参与多项STEAM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荣获“少年警讯创新科技大赛2024-25”高中组冠军及“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银奖。谁能料到小时候的她们,竟然性格内向,甚至不敢与人直视。转捩点出现在中一那年,STEAM教育统筹主任林嘉嘉老师和设计与科技科主任何建业老师发现了两姊妹的潜力,邀请她们参加人生中的第一场STEAM比赛——第23届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这场比赛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杨慈、杨善全新的成长旅程。此后,她们每年都与校内指导老师一同努力,在各类比赛中磨练自己。从创意构思、模型设计,到亲手制作作品,再到反复练习简报,每一个环节校内指导老师都陪伴在侧、悉心指导。老师专注而坚定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杨慈、杨善,让她们下定决心在每次比赛中全力以赴,追求卓越。
杨善印象最深的一次经历,是在一次比赛夺冠后进行传媒访问时,她因过于紧张,事先准备的内容完全无法表达出来。这次经验如同一记警钟,让她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下定决心增值个人能力。从此,她们更加用心预备每一场比赛,渴望能像其他自信、优秀的参赛者一样,在台上侃侃而谈。如今,她们最感谢的便是入读圣公会李炳中学,遇上不同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鼓励与支持下,两姊妹从内向羞涩变得自信,更找到了未来的升学与发展方向。
圣公会李炳中学的STEAM教育统筹组有超过10位教师,涵盖不同的创科学术领域,能够全方位指导学生制作不同创科项目和参与比赛。以何建业老师为例,他从小学起便对创新与模型制作充满热情,这份热情从未熄灭。九十年代末,当他看到报纸刊登香港学生获得科技奖的消息时,内心深受触动,并坚信“我校的学生一定也能做到”。于是,从2000年起,他便带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踏上比赛之路,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何老师总是谦逊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他常说:“与学生并肩同行的过程中,我亦受到启发,不断思考新的问题,并从中学习更多。”在他身上,我们看见了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正是学校教育最珍贵的资产。
在现代社会,学生成长于资讯爆炸、科技发达的时代,无论是搜寻资料或使用各种应用程式,他们都显得游刃有余。然而,学校所能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这是自学无法取代的。以杨慈、杨善为例,她们从性格内向到敢于自信面对挑战,这一转变,正得益于校内一群充满教学热诚的教师以及充满关爱的校园环境。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与成长空间,培养他们自理能力与处事态度的摇篮。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自理能力关乎他们能否独立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处事态度则决定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心态与行动。这些优秀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未来适应和面对创科新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圣公会李炳中学,全体教师一直秉持初心,以热情与拼搏精神感染学生,为他们指引前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旅程中走得更坚定、更自信。
我们的教师深信,教育的目标不是只为培养少数精英,而是帮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以应对未来环境、经济与社会的种种挑战。教育是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教师肩负著培育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责任。在教育的路上,圣公会李炳中学会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正如杨慈、杨善的故事所示,每个学生都有无限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支持,他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继而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作者简介:
圣公会李炳中学 洪澍校长
中学校长、文学士、资讯工程硕士、教育硕士。洪校长多年来致力推动优质的基督教全人教育,重视两文三语培育、创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与教职员团队携手营造温暖、关爱及充满活力的校园,栽培学生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