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立冬|中医提醒需调整作息、勿过度运动 附开胃健脾汤水
24节气立冬|2025年的立冬在11月7日,是为“冬藏”的起点。还在短袖衬衫的日子,提到“冬”字大家可能都有种震撼的感觉,一年又差不多来到最后的一章了。前回文章才刚提到秋老虎,殊不知转眼已到立冬的时节。
本文作者:博爱医院林之兰中医师
立冬与冬至分别
很多人会搞不清楚立冬与冬至的分别,其实两者都是一种“开端”,前者强调开始收藏、预备过冬。而后者则重视家人团聚,有吃汤圆等民俗习惯,古代还有祭天祭祖的活动。
● 立冬:每年约11月7-8日,是冬季的开始,“立”即开始之意。
● 冬至:每年约12月21日,则是冬天最冷的开端,也是一年中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标志著“九寒天”到来。
立冬的“冬藏”强调早睡晚起,让身体逐渐顺应大自然昼夜长短,使阳气内藏,打个比喻像是准备冬眠。香港人比较多黎生,最爱工作又爱 me-time,不少人习惯晚睡,其实很容易损伤肾气。肾气不足轻微时可能是黑眼圈,但加深后则容易波及生殖和泌尿等问题。
立冬后应调整作息 助补充阳气
所以,我们要防范于未然,建议大家在立冬后开始调整作息,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然后等早上太阳升起再起床锻炼和工作。调整时配合夜晚减少过度运动,以及电子屏幕刺激等,让身心慢慢平复、增加睡意。同时,在办公室或家中可偶尔窗边晒背,洗澡后或睡前配合温水泡脚,助补充阳气,对于血液循环及减压也有一定帮助(阳气不足时很容易忧郁喔!)。
热气如何缓补?中医推介石斛太子参鹧鸪汤
重点在于要有润燥、滋阴的空间,不要一味求温补或大补阳气,不然容易出现不受补的情况,如起口疮、暗疮等表现。汤水中要有清补凉的概念,就是加入清润的药材:沙参、玉竹、麦冬等,加上容易消化吸收的食材,譬如用瘦肉也是可以。以下介绍一汤水让大家参考使用:
石斛太子参鹧鸪汤
● 鹧鸪:《唐本草》中记载,能补五脏,益心力聪明
● 石斛:《本草纲目拾遣》中提到能清胃除虚热、生津,代茶能调理开胃健脾。特别提醒各位小厨神,鲜品——即新鲜石斛可以“倍”用,例如一人份量的15克干品石斛,新鲜则用到30克。
● 太子参:气阴、特别是脾肺两虚的病患,而不能受峻补或温补者,用之较宜,也属补气药中“清补”之品。
材料(2人份):
鹧鸪1只、石斛 30克(新鲜)、太子参 15克、杞子 15克(久煲容易变酸,最后15分钟下锅)、生姜2片
做法:
1. 鲜石斛冲洗后切段,太子参杞子浸洗,鹌鹑㓥后洗净出水备用
2. 水要盖过材料或10碗水,材料除杞子均冷水下锅
3. 武火煲滚后转文火煲1-1.5小时
4. 煲好后适当加盐调味,即可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