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美国老套路 中国见招拆招 成果期待不高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在西班牙会面开启第四轮贸易谈判。这已经不是两人的第一次会面。实际上,今年以来,中美双方已经在欧洲多次接触。每次谈判都有新看点,也有新争议。
外界对这次西班牙会谈既关注又谨慎。大家都想知道,双方会不会在TikTok或经贸问题上有新突破。但更多人认为,这次会谈可能还是短期的缓和,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双方也有了个”默契”——中美谈判的特点就是:有缓和,有结果,但没有彻底的解决方案。
这次就在双方团队即将见面之际,美方在经贸、科技、军事等方面密集出招,妄图通过制造压力换取谈判筹码。首先是公开漫天要价。8月下旬,特朗普公开表示,中国必须确保美国的稀土磁铁供应,否则将面临200%的关税。
特朗普抛出200%的关税威胁,就是要以这一惊人的数字对华施压,逼迫中国在稀土问题上作出更大让步。与此同时,特朗普还强行要求中方 “立即将美国大豆订单增加四倍”。特朗普在大豆问题上对华施压,就是要保住美国大豆主产区选民的支持。
同时,加码科技封锁。9月13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突击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其中部分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此举显示出美方出口管制策略的重要变化:不仅限制中国本土企业,更通过“长臂管辖”扩大域外效力,切断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分工获取先进技术的路径。
这些实体中,与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及半导体相关的研发与生产企业成为重点打击对象。美方的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通过加码科技封锁增加谈判筹码,在谈判开始前推出遏制中国芯片等关键技术的打压措施,进而逼迫中国在谈判桌上作出更多让步。
另外,很明显的打造“关税联盟”。9月4日,墨西哥迫于美方压力,宣布计划对未与其签订贸易协定的国家加征最高50%的关税,明显针对中国。9月13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敦促北约成员国立即停止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并以“中国从俄罗斯大量购买石油和能源”为由,要求北约成员国对华征收50%-100%的关税。美方不仅极力封堵中国商品的“转口通道”,还施压盟伴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打造排华贸易“小圈子”的企图昭然若揭。
这次还甚至在“红线”问题上挑衅。9月12日,在谈判进入48小时倒计时的敏感时刻,美国“希金斯”号驱逐舰和英国“里士满”号护卫舰高调穿航台湾海峡并进行滋扰挑衅。从时间节点看,这次行动发生在福建舰首次穿越台湾海峡后不到24小时内,该行动本不在美军规划内,是在白宫国安会指令下做出的临时调整,很明显是刻意为之。
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中国迅速宣布开展“双反”调查,既是对美方破坏谈判氛围的对等反击,也是增加自身谈判筹码的一步妙棋。精准打击美方痛点。
根据9月13日发布的公告,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此次反倾销调查锁定的是美国原产的模拟芯片,涵盖40nm及以上工艺的通用接口芯片和栅极驱动芯片,调查期从2022年至2024年。这类芯片虽然不是最前沿的7nm、5nm,但却是新能源车、智能家电、工业控制等领域的“基础零件”。
与此同时,中方还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相关措施发起了反歧视调查。此次反歧视调查的对象,是美国自2018年以来针对中国半导体行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加征关税,到禁止出口高端芯片和设备,再到阻挠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这些都属于明显的“选择性限制”。
中国出手也很明确,就是形成对美经贸谈判“均势”。美国带着一系列极限施压措施来谈,中国则带着法律武器和反制手段来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此一来,双方手中的筹码更趋对等。中国的迅速还击,再次表明了鲜明的态度: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其实中美“斗争”这么多轮了,美国招数也很单一——极限施压,中国应对也很一以贯之,“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也正是基于此,谈判来到第四轮,大家都有了心里的基本盘。
中美谈判第一次会面是在今年5月。那时候,贝森特和何立峰在瑞士日内瓦见面。会谈结束后,中美双方在5月12日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声明内容非常重要。中美承诺在接下来的90天里,互相削减此前加征的高关税。这是一次临时休战,也释放了双方愿意继续谈判的信号。
第二次会面发生在6月,地点是英国伦敦。会面结束后,事情出现了一个新转折。美国总统特朗普很快在社交媒体发文。他宣称,美国已经和中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事关美国最关心的稀土。
第三轮会面是在7月,地点换到瑞典斯德哥尔摩。这一次,双方继续谈判。谈判结束后,特朗普又签署了一项行政令。他宣布,将8月12日到期的中美关税休战协议延长90天。这样,休战期就延长到11月初。
到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中美虽然在许多领域存在分歧,但双方都在用会面来管控冲突。每一次会谈,都会带来一个短期缓和的结果。现在到了第四次,也就是西班牙马德里会谈。按照释放的消息,会谈的重点之一是TikTok。
TikTok问题已经是中美之间最敏感的争议之一,中美双方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目前还不好说。最先释放消息的是,路透引述消息人士称,特朗普政府预计将再次延长对中国字节跳动旗下TikTok“不卖就禁”的限期,原定期限为9月17日。这将是特朗普批准的第四次联邦执法缓期。
说到TikTok就多说几句,实际上TikTok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美式“玻璃心”。TikTok到底犯了什么天条?让1.7亿美国用户每天平均刷95分钟,把Facebook、X熬成“前浪”;让700万小企业靠15秒短视频卖货,把亚马逊的搜索流量拦腰砍;让犹太资本集团眼睁睁看着“算法+流量”不再由华尔街垄断。…美国政客集体表演“受迫害妄想症”。
美国的招数,中方早就清楚,中方也很明确“三条底线”:取消全部对华单边关税,停止以“国家安全”为由拉黑中企,TikTok 必须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理。
从过去几次会面的情况来看,也要保持清醒。中美之间的合作往往是有限的、临时的。每次谈判带来的成果,往往只能维持几个月。比如关税休战,本质上就是不断延期。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是避免冲突迅速升级。
从大的背景看,中美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竞争是长期的,但合作又是不得不有的。所以,这次西班牙会谈的意义可能不在于具体成果,而在于继续维持沟通的渠道。只要两国高层还在见面,还在对话,就能避免关系彻底失控。
很明显,中美间的这场博弈,必然是长期的,是力量的比拼,更是智慧的较量。中国既不会盲目对抗,也不会轻易退缩,而是以战略定力和灵活手段坚定捍卫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