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入侵后换战机 北约会与俄罗斯开战吗?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继9月9日无人机闯入波兰领空、13日入侵罗马尼亚领空后,近期俄罗斯与北约的冲突上升到了战机:北约成员国爱沙尼亚在19日表示,三架米格-31战斗机未经许可进入爱沙尼亚领空,并且停留了总共12分钟,爱方已正式请求北约就俄罗斯侵犯领空一事启动第四条,进行集体磋商。

但俄罗斯国防部也随即在社交平台Telegram发文,称这3架战机“经独立检查证实,此次飞行严格遵守国际空域规则,没有侵犯其他国家边界”,并强调战机从俄罗斯西北部卡累利阿地区(Karelia)起飞,经过波罗的海中立海域,距离爱沙尼亚海岸外的韦恩德卢岛(Vaindloo)超过3公里。

总之情况就像波兰的无人机风波,陷入一阵无解的各说各话。但就在口角持续当下,另一波冲突接踵而至。

9月21日,先是德国空军表示,一架俄罗斯伊尔-20型(IL-20m)侦察机进入波罗的海中立空域,自己应北约委托出动两架战机拦截及追踪,随后又将任务移交给了瑞典军方;瑞典空军也确认,自身战机紧急升空飞越波罗的海南部,并在国际空域识别且监视一架俄罗斯伊尔-20型侦察机。

往复之间,俄乌何时停火尚且难知,俄罗斯与北约的冲突却已山雨欲来,且从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德国到瑞典,北约各处板块都身涉其中。这就牵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在俄乌战争后,俄罗斯与北约会不会走到开战那步?

德国及瑞典空军人员称,他们2025年9月21日派出战机升空拦截及追踪一架进入波罗的海中立空域的俄罗斯伊尔-20型(IL-20m)侦察机。(X@flygvapnet)

袭击事件持续发生

事实上,近来冲突早有先例。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就频繁出没黑海国际空域,并对北约侦察机和巡逻机进行强硬拦截。同年9月29日,英国RC-135侦察机被两架苏-27战机强势“伴飞”,当中一架苏-27还发射导弹。最终,英方虽一度暂停在该地区上空的飞行,却又随后在战斗机保护下恢复行动,并强调自己在国际空域执行任务的合法性。

接著是2023年3月,一架俄罗斯苏-27战机多次向在黑海巡航的美国MQ-9“死神”无人机倾倒燃油,导致其最终紧急迫降。虽然莫斯科一开始否认指控,但美国随后公布相关证据,这也是俄乌战争爆发后,美俄空军首次发生直接冲突。

再来是2023年5月,一架俄罗斯苏-35战机在罗马尼亚附近国际空域执行边境巡逻任务时,对波兰一架L-410战机进行了“具攻击性的危险机动”。事后,欧盟和罗马尼亚对俄罗斯的行为表示谴责,并暂停了此类巡逻飞行。

2025年9月17日,波兰与北约士兵举行大规模军演。(Reuters)

但类似事件并没有结束。2023年9月至2025年3月,罗马尼亚境内至少记录到12起俄罗斯无人机坠落事件。最早的事件发生在2023年9月6日、9日和13日的普劳鲁地区,同年12月,在格林杜地区发现了无人机袭击留下的弹坑。

2024年,3月29日、7月25和31日以及10月4日又发生了几起此类事件。2025年,此类事件更加频繁:1月17日在两个地点同时发现碎片,2月13日至14日又记录到新的碎片。再来就是近期的波兰无人机事件,以及俄罗斯战机闯入爱沙尼亚、波罗地海冲突。

整体来说,这些事件表明了俄罗斯的一贯做法:利用危险的空中动作、无线电静默、有争议的“禁飞区”,来对北约侦察机和巡逻飞机施压,同时拒不承认袭击意图。而其目的,除了测试北约相关反应外,就是制造心理压力。

而从俄罗斯的立场出发,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毕竟北约一直是乌克兰的战争靠山,尤其是在俄乌战争已经超过三年、美欧谈判立场又不一致的现实下,俄罗斯的危险操作,明显带有施压谈判的意味。

当然,后续发展能不能让莫斯科如愿,那就是另一件事了,毕竟从北约当前反应来看,各国不只没有屈服,德国、丹麦、英国等还发起“东部哨兵”巡航,要进一步阻绝俄罗斯施压。显然,停火谈判还要拉扯一段时间。

2025年9月10日,波兰华沙,波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库库拉抵达总理府,就俄罗斯侵犯波兰领空出席紧急畲议。(Reuters)

北约不愿意决战俄罗斯

但巡航不等于无止境升温,反而更像提早熄灭引信。

一直以来,外界都视北约为固若金汤的铁桶、众志成城的军事同盟,认为有第五条这把尚方宝剑,就无人敢随意招惹进犯。但事实上,这还是对所谓军事同盟的过度浪漫,就像近期各方对所谓沙特、巴基斯坦共同防御协议是“game changer”的过度期待。

在北约的体系中,《条约》第四条和第五条的启动,都建立在北大西洋理事会的共识上。当然,任何成员国如果认为其领土、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到威胁,都可要求启动第四条,与北约伙伴国进行磋商。但这些磋商本身并不意味自动采取军事行动,反而更像政治外交机制,允许各方交换情报资料、协调联合监测和威慑措施,并在必要时准备后续决策。但即便如此,第四条的适用还是次数不多,最近一次被广泛认可的案例就是2022年2月,有8个成员国在俄乌战争爆发后请求磋商。

至于被视作金科玉律的第五条,也就是“对一个盟友的袭击将被视为对所有盟友的袭击”,同样不是理出自然、一有袭击自动启动,而是需要个成员国共同评估并做出决定,是否在《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单独和集体自卫权框架内,采取其“认为必要”的措施,包括军事支持与政治和技术援助。自从北约成立以来,第五条也仅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之后正式启动过一次。

2025年9月12日,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秘书长吕特(Mark Rutte,右)和欧洲盟军最高司令格林克维奇(Alexus G. Grynkewich,左)在北约总部出席记者会。(Reuters)

整体来看,是否启动第四条、第五条,决定权首先在于面临威胁的国加,再来是其他北约成员国是否支持倡议国的行动并采取相应措施。说得更直接,援引这些条款的决定,取决于面临威胁的国家及其北约伙伴的政治意愿,其实也就是即便袭击发生,也是视情况可大可小。

2022年11月的波兰导弹事件就是先例。当时乌克兰防空导弹为因应俄罗斯空袭,而意外落入波兰境内造成伤亡。但事发之初,波兰认为落入境内的是俄制导弹,并为此召见俄罗斯大使,同时迅速出动战机,当局加强了部分部队的战备状态。

但即便是在这种背景下,波兰时任总统杜达(Andrzej Duda)也很快强调,没有证据表明这是蓄意袭击。后续各方辨明是乌克兰防空导弹后,也迅速进行了一系列降温:波兰时任总理马特乌什·莫拉维茨基(Mateusz Morawiecki)对援引《条约》第四条的必要性表示怀疑,北约时任秘书长延斯·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也确认了初步结论:这不是对波兰的袭击,而是一起意外事件。美国和其他盟友也支持这一立场,同时将政治责任归咎于俄罗斯,因为正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城市的大规模炮击导致了防空导弹的发射。

2025年9月19日,瑞典军队发布的照片显示,一架俄罗斯米格-31战斗机参与了对爱沙尼亚领空的侵犯。(Reuters)

之后波兰总统杜达被俄罗斯恶作剧者公布的电话录音也是证据。当时恶作剧者假冒为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与杜达讨论导弹事件,杜达就在对话中表明:波兰完全不想与俄罗斯开战,自己只谈第四条、不谈第五条。但后续发展也证明,其实根本连第四条都没有被正式启动。

以上种种案例都证明,即便北约存在第四条、第五条的护城河,在发生俄罗斯持续的无人机与战机进逼,甚至因为空袭间接导致波兰民众伤亡的事件下,各国还是尽量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开战。平心而论,在这些案例中,启动第四条与第五条的理由已经很充分,毕竟导弹与无人机已经落入成员国领土、甚至导致伤亡,各方却还只是姿态上强硬、行为上按兵不动,这就暴露第四条与第五条的真实基础:袭击认定本就可大可小,而其性质,也始终是各国政治决策和所有北约成员共识的结果。

当然,尽量不与俄罗斯决战,不代表北约会放弃支援乌克兰,也就如同伊朗尽管竭力避免与以色列美国正面开战,却不会轻易放弃“抵抗轴心”。而这种战争前沿策略,也就导致不论是俄乌战争或加沙战争,都陷入某中大国僵持的泥淖中。

回到对北约各国,法德等西欧国家当然无意对俄开战,即便东翼与波罗地海国家普遍反俄、不希望乌克兰毫无安全保障,否则自己就会成为抗俄第一前线,却也很难因为当前的无人机、战机冲突,就直接召唤自己最不乐见的结果。整体来说,对峙但不决战,还会是北约可见未来的对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