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持续施压下 美国联储局被“政治化”不可避免
9月15日,特朗普(Donald Trump)提名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Stephen Miran)获得国会参议院批准出任联储局理事一职。这意味着其能够参加即将举行的联储局货币政策会议;不过在特朗普感到庆幸的同时,美国联邦上诉法院15日驳回总统特朗普在联储局货币政策会议召开前将理事库克(Lisa Cook)撤职的请求,此前曾遭特朗普解职的联储局理事库克同样可以留任到联邦最高法院作出最终裁决。
此刻正值联储局召开9月份政策会议之际,这些最新的进展意味着特朗普希望通过增补联储局理事完全“控制” 联储局的努力变得喜忧参半。美国政治力量对于货币政策决定权的争夺仍然激烈。
当下,特朗普急于降息,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通过降低利率弱化美元,配合其对等关税政策,改善贸易逆差,实现其竞选承诺;二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不仅为制造业回归带来助力,更有利于推动“MAGA”目标;三是降低政府融资成本,减少政府债务的利息支出,有利于缓解财政扩张导致的政府债务失控的局面,从而控制财政赤字增加的幅度。
就此而言,降息也是特朗普经济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前置条件之一,也是其对等关税政策和财政政策实施的配套措施。这或许是其持续向联储局施压的考虑。显然,这是一场持续的斗争,早已于特朗普当选之前就已经确定在案的。
就联储局而言,今年以来,联储局暂停去年开启的降息周期,迟迟不肯继续降息的主要理由是对通胀的担心。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面对对等关税的威胁,美国消费需求仍然旺盛,通胀放缓的幅度的确有限,还没有表现出太多“衰退”的迹象。出于对通胀回升的担心,更是出于对此前“加息太迟”带来的高通胀压力,使得联储局对于降息有所犹豫。
不过,有两个变数实际上出乎专业化的联储局的考虑。一是美国就业资料的失真;二是特朗普对等关税的政策力度。这两个政治化的因素,其实也是特朗普和联储局分歧的根源。
美国劳工统计局最新基准修正显示,截至2025年3月的一年间,美国新增就业人数被下调91.1万,创2000年以来下修最大幅度,平均月增就业腰斩至约7.5万,几乎各行业均受影响,凸显此前就业强劲局面或被高估。最新公布的就业报告显示,美国8月非农就业新增仅2.2万,失业率升至4.3%。这强化了市场对美国劳动力市场陷入低迷的担忧,相对印证了联储局利率的“虚高”,因此迅速推高了对联储局年内降息的押注。
因为就业资料的失真,特朗普甚至解雇了民主党出身的劳工统计局官员。其实,有关就业资料被操弄的指控,自拜登时期就不绝于耳,这种专业机构受到政治影响不止联储局一家。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与各主要经济体贸易谈判的持续进行,市场发现,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并非其所宣称的那样,实际实施关税被“打折扣”。近期,花旗方面的研究指出,美国有效关税税率为9%,而理论上公布的税率接近18%。这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商品通过低关税国家出口转运,二是有关国家获得新老关税的官方豁免。
这意味着对等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应并非联储局估计的那么严重。只是处于“博弈”中的特朗普,可能无法对联储局坦诚。如此一来,在美国经济表现受到日益政治化倾向误导的背景下,联储局依据资料作出的“专业”决策,越来越变得“纸上谈兵”了。
当前,无论是就业资料还是通胀资料,实际上都指向联储局应该降息25个基点,甚至更多。因此,联储局政策决议的降息,已经被市场充分地预期,并也反映在市场的交易中。芝商所CME Group资料显示,9月份会议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96.1%,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为3.9%。那么,当前联储局决定降息25个基点,没有如特朗普所期待的“更大幅度”降息50个基点,其实是市场观察联储局是否“政治化”的一个风向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联储局会议中,降息25个基点成为会议的广泛共识,只有新晋理事米兰支持降息50个基点。包括鲍威尔在内的大部分会议成员仍然对货币政策的走向保持相对的理性和专业性,使得联储局在明年5月之前仍保持渐进式的降息路径。
就今后降息的进程而言,如特朗普所希望的激进降息至1%仍然不被认同,更多还是一个谨慎推进的过程。芝商所CME Group资料显示,市场预计2025年降息50个基点、75个基点、100个基点的可能性分别为24.1%、71.6%、2.9%。大部分机构仍认为今年降息两到三次是合适的。
从经济形势来看,虽然就业有所放缓,但并没有短期快速恶化的迹象,同时,消费资料还是企业信心指数,都反映当前美国需求方面仍然强劲,表明美国经济仍然有较强的韧性。全美独立企业联合会(NFIB)资料显示,8月小企业信心指数升至100.8,创今年1月以来最高,尽管略低于预期,但销售前景改善,计划加薪比例上升,表明企业仍有一定扩张意愿。
美国商务部最新资料显示,8月份零售销售环比增长0.6%,与上修后的7月增幅持平,远超市场预期的0.2%。资料表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消费者支出仍保持稳健,还未受到对等关税的冲击。这些都是美国经济韧性的体现。实际上,安邦智库的资深研究员注意到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改善,在城市更新、文化更新与科技更新所带来的结构性驱动下,美国经济前景并不像一些很多机构预期的那样悲观。
与此同时,对通胀的担忧仍然存在。目前从市场表现来看,在市场充分预期联储局降息的情况下,降息虽能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但未必能全面启动经济动能。目前,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已回落至3.5%,与去年降息前后的水准几乎一致,显示出市场对降息路径的高度认同。但与此同时,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却仍然坚挺在高位。这种“短降长升”的利率结构揭示了市场的另一层担忧:通胀并未真正被驯服,投资者对未来通胀仍存疑虑。
事实上,美国8月CPI同比上涨2.9%,与市场预期的2.9%持平,前值为2.7%;核心CPI同比上涨3.1%,与市场预期的3.1%持平,前值为3.1%。就这些指标来看,美国经济既没有表现出衰退的迹象,也没有明显的滞胀,还是一个稳步“回归”的过程之中。这种局面下,激进降息恐怕并非理智的政策选择,很可能导致“尼克逊冲击”(Nixon shock)的重现。
在特朗普而言,对联储局工具化或者说政治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现任联储局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明年5月任期届满后,特朗普将任命新的联储主席,目前的几位候选人,基本都是特朗普经济政策的“拥趸”,未来联储局更容易按照特朗普的政治需要制订并执行货币政策,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更大幅度的降息。
目前,特朗普急于安排自己人进入联储局,一方面挖鲍威尔的墙脚,削弱鲍威尔在联储的影响力,通过更多的“传声筒”增强其在联储局政策决议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为未来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奠定一个好的基础。这意味着,无论如何,未来联储局都会推进2024年9月开启的降息周期。
不过,在美国经济受到政治影响日益显著的情况下,联储局的决策也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政治化”的信号,其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基础受到日益严重的侵蚀。如安邦智库资深研究学者所言,央行独立性的衰落有其必然性,只是何时被承认的问题。在各国政府财政影响力日益凸显的今天,这种必然性一定将会越来越多地被识别和承认。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美国经济的政治化倾向日益明显的情况下,联储局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基础已经受到侵蚀。经济形势和市场发展都意味着,联储局重启降息进程已经不可避免。虽然联储局不断被强化日益“政治化”的标签,但特朗普的政策逻辑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本文原载于2025年9月22日的安邦智库每日金融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