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近乎癫狂 一场终极泡沫?|点经
自市场传出美国联储局9月降息的消息以来,全球的股市都像吃了亢奋药,一路上涨。 果然,当联储局宣布降息尘埃落定后,全球股市市值继续蹭蹭蹭的涨。美国、韩国、日本、台湾等等市场都相继不断刷新纪录。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联储局宣布降息那周周末(9月19日),全球主要股市总市值突破121.6万亿美元,其中美股以66.74万亿美元占据半壁江山,是排名第二的中国股市12万亿美元的5 倍有余。日本股市以7.4万亿美元位列第三,港股紧追在后达7 万亿美元。
排在后面的分别是:泛欧交易所的5.6万亿美元;印度的5.2万亿美元;加拿大的3.9万亿美元;英国的3.6万亿美元;德国的3万亿美元;台湾股市的2.7万亿美元;韩国股市的2.1万亿美元;澳大利亚股市的1.8万亿美元……
从诸多总市值指标来看,美股总市值相对值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如果要进一步具象化。对照美股“七姐妹”的市值,就会很容易发现:1个英伟达总市值>加拿大股市总市值;1个微软总市值>英国股市总市值;1个Google总市值>德国股市总市值;1个亚马逊总市值>韩国股市总市值;1个Meta总市值>澳大利亚股市总市值;英伟达+微软>日本股市总市值;英伟达+谷歌>香港股市总市值;英伟达+微软+谷歌+亚马逊>中国股市总市值,英伟达+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的总市值>中国2024年GDP总量。
如此高的市值究竟什么意思呢?关于美股总市值(Total Market Capitalization,TMC)高低,一般有这么几个对比指标——美国的GDP、美国的M2、美国的实体经济总债务。
GDP代表一个经济体一年内实体经济整体的活动规模, TMC/GDP指标在2001年曾被巴菲特引用,称之为“评价股市是否高估的最佳单一指标”。
美国M2数据,通常被视为美国的广义货币指标,相当于美国社会总货币信用的额度,以标普500指数所涵盖的公司为代表的美国的上市企业,作为美国企业的主体,其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活动,都依赖于货币的流动——所以,TMC/M2指标太高,可能意味着股市估值相对于社会总货币信用偏高,反之则意味着股市低估。
美国实体经济总债务(Total of Debt,TOD),相比M2所代表的货币信用更为广泛,包含美国实体经济运行中货币、债券、股票在内的所有社会总信用的规模(类似于中国的“社会融资总量”),所以,TMC/TOD指标是从全社会总信用的角度来衡量美股的总市值。
观察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以来的TMC/GDP、TMC/M2、TMC/TOD的值。很显然,目前除了TMC/M2指标基本等于2000年3月份(互联网泡沫最鼎盛时期)之外,其他两个指标最近都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远超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21年疫情泡沫时期。
如今的市值,联储局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也警告股市估值“相当高”。
他说:“我们会关注整体金融状况,并思考我们的政策是否正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影响金融市场。但你说的没错,从许多指标来看,例如股票价格,目前的估值相当高。”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部首席全球策略师戴维·凯利做了一个测算:1955—1985年美股市值均值锚定在GDP的72%,那恰好是美国“产业资本”黄金时代:制造业占GDP比重28%,工会覆盖率超三成,企业利润与工资增速同步。
1985年之后,里根供给侧改革、401(k)养老金入市、格林斯潘“看跌期权”三股力量合流,股市开始脱离实体轨道:1985—2000年,市值/GDP从72%冲到212%,利润占比从6%提到10%,市盈率从9倍扩张至29倍,第一次完成“利润占比+估值”双升。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后,联储局用更低利率“救市”,把私人债务转成公共债务,再把房地产泡沫吹到2007年。
2008年次贷危机后,QE将利率压至零,企业开启“发债—回购”螺旋,利润占比高位横盘,估值却再次擡升。2020年疫情后,财政货币双直升机,货币总量两年增42%,市值/GDP从150%跃至220%,为今日363%奠定路基。一句话,过去四十年美股涨幅的60%来自估值扩张,30%来自利润占GDP比重提升,仅10%来自实际经济增长。
高估值需要高增长自我证实,否则就是庞氏结构。2025年上半年美国实际GDP年化1.75%,远低于过去四十年均值2.7%;全要素生产率(TFP)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非农劳动生产率环比折年率仅0.9%,而单位劳动力成本却上涨4.1%。
换句话说,企业利润增长几乎全靠“降本”(裁员、减福利)而非“增效”,这种利润扩张不可持续。再看财政:联邦债务占GDP已升至125%,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16%,超过1980年代“Volcker时刻”。高债务+低增长,理论上应压制风险资产估值,却因“财政赤字货币化”被反向推高。
当然, 历史上也发生过1994年“格林斯潘预防式降息”或2016年“软着陆”,却忽略当时市值/GDP分别只有82%与135%。然儿,更高估值的1929、2000、2008三次,最终都以50%以上暴跌收场。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来一直都有老话:当估值脱离地心引力,最终脱离的是财富本身。如今美股363%的市值/GDP是一场关于“美国还能不能持续增长”的宏大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