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色列美国阿拉伯携手:哈马斯末日到了?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10月10日以哈第三次停火后,和平便沿著崎岖道路艰难前进。

首先,停火第一阶段要求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同时冻结前线,哈马斯必须在72小时内移交所有以色列人质,不论生死;以色列则必须释放巴勒斯坦囚犯作为交换,包括250名终身监禁犯和1,700名战争开始后的被捕人员。此外,哈马斯每移交一具以色列人质遗骸,以色列将会移交15具已故加沙民众遗骸。

但光在第一阶段,冲突就已此起彼落。除了哈马斯因以色列人质遗体下落难定,导致归还无法按照预期时程外,以色列也没有完全停止袭击。例如10月14日,以军就杀害几位巴勒斯坦人,其中6人在加沙城,5人在舒贾伊亚遭受空袭,1人在汗尤尼斯遭受无人机袭击。据以色列军方表示,舒贾伊亚的受害者是无视射击警告而越过“黄线”的人员。

与此同时,哈马斯也开始在加沙扫荡其余武装,当中就包括据称是以色列支持的竞争派系。10月18日美国务院表示,哈马斯可能违反停火协议,袭击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如果哈马斯继续发动袭击,我们将采取措施保护加沙人民并维护停火的完整性。”

结果美国还没出手,以色列倒是先动手。以军在19日表示,哈马斯在加沙境内对以军进行多次袭击,包括使用火箭弹及狙击以色列士兵,两宗事件都发生在以色列控制的加沙地区,“是对停火的公然违反”。当然,哈马斯否认相关指控,声称当地武装人员没有听从命令,袭击与自己无关。但以军还是在19日发动攻击,造成至少26人死亡

即便以色列随后表示,已开始恢复执行加沙停火协议,20日起会让物资运入加沙,但这种停火“欲破未破”的状态,似乎正揭露“20点和平计划”的新常态:包括以色列在内,各方正持续施压哈马斯。

图为2025年10月19日,以军重新空袭加沙地区,南部汗尤尼斯(Khan Younis)窜起浓烟。(Reuters)

停火第二阶段的拉扯

众所周知,特朗普已在14日表示,停火协议进入第二阶段:加沙的去军事化和安全化。

根据特朗普规划,进入这一阶段,加沙将成为“一个去极端化的无恐怖区,不会对邻国构成威胁”,哈马斯不只必须解除武装,其攻击性武器也必须被彻底摧毁,包括隧道与其他军事基础设施,以消除暴力行动的能力。当然,特朗普也承诺对和平共处的哈马斯成员给予特赦,并为选择流亡的哈马斯成员提供安全通道。

更重要的是,国际将部署一支由美国、阿拉伯和欧洲人员组成的临时国际稳定部队(International Stabilization Force,ISF),交接以色列部分撤军后的真空,同时负责监督安全事务,并协助培训巴勒斯坦警察部队,以确保长期稳定与和平。而这显然就是卡塔尔、土耳其、埃及与美国共同担保停火的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停火协议才能进入第三阶段:建立一个由巴勒斯坦技术官僚领导、受国际机构监督的过渡政府,负责日常治理并监督基础设施的修复。人道援助将不受干扰地送达,联合国和红新月会等国际组织将监督援助的分配,以色列军队也将分阶段撤出大部分加沙地带。

2025年10月17日,埃及拉法(Rafah),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加沙停火协议期间,满载人道援助物资的货车在拉法口岸的埃及一侧,排成一排。(Reuters)

但显然,除了人质遗体问题外,以哈双方围绕履约的最大隐忧,就是以色列是否愿意依照规划撤军,以及哈马斯是否愿意解除武装、不参与战后加沙治理。而这两个隐忧,又是本质上环环相扣的一体两面。

从哈马斯的视角出发,如果解除武装、不能参与战后加沙治理,情况就不只是退回2007年实质统治加沙前,更意味自己从1987年第一次大起义、2000年第二次大起义以来,一路积累的斗争资本与实力荡然无存,40年流血换来一场空。

而从以色列的立场来看,如果不将哈马斯从加沙连根拔起,就意味自己耗费经济与军事成本、付出巨大舆论代价、几乎透支过去“大屠杀”积累的两年鏖战,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如果哈马斯继续留在加沙,从双方已经积累的巨大血仇来看,下一次冲突的爆发不论谁先主动,也不过是需要10年、20年或更久时间的问题。

基本上这也是过去两次停火之所以破碎的关键,更是当前停火持续晃动的根源:如果哈马斯持续拒绝解除武装,以色列当然就有理由不撤军、甚至继续军事攻势。因为从双方各自的视角出发,哈马斯的保存实力与以色列的一劳永逸,终究是无法共存的互斥,也必须在“20点和平计划”的第二阶段决胜负。

2025年10月19日,以色列军车停在以色列与加沙边境的以色列一侧。(Reuters)

各方正共同施压哈马斯

而之所以说是“决胜负”,就是因为加沙冲突规模过大、伤亡过重,更在全球舆论掀起滔天巨浪,导致斡旋各方已经很难再以过往的“拖字诀”解决问题。

首先是美国。其实不论拜登(Joe Biden)或特朗普,或是历任美国总统,对于以色列都是给予全面支持,即便这次加沙战争已到种族灭绝程度、欧洲国家都开始用承认巴勒斯坦来“明哲保身”,美国还是拼命死撑。但从特朗普提出“20点和平计划”来看,当中不管是将哈马斯连根拔起、多国维和、托管战后加沙,都隐含了美国对于这次战争压力的感知,所以同样希望一劳永逸,以免相关问题的反复爆发,仍会在未来冲击美国的国家声誉。

而拼图当中的关键,显然就是一开始希望作壁上观的阿拉伯国家。众所周知,巴勒斯坦问题对多数阿拉伯国家来说,都是政治正确的烫手山芋,各方虽会出言谴责,却都不想为此断绝与以色列、美国的关系,埃及与约旦更对接收巴勒斯坦难民避之唯恐不及。不过即便如此,各方还是对于美国战间提出的托管、美阿共同维和构想“已读不回”,因为这形同配合美国、以色列共同管束巴勒斯坦人,同样会让各国面临内部质疑。

但从特朗普当前的“20点和平计划”受到阿拉伯各国广泛支持,并在埃及成功举办“和平峰会”来看,冲突的升级与外溢已经对各方形成极限施压:如果不接受“20点和平计划”,就要承受以色列与伊朗冲突反复爆发的风险,以及加沙种族灭绝对于各方的道德拷问。可以这么说,阿拉伯国家对“20点和平计划”的接受,也就像欧洲国家对巴勒斯坦的承认,都是在止损思维下跨出了一大步。

图为2025年10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埃及出席加沙和平峰会,在调解方签署停火协议后发表讲话。(Reuters)

而美国、以色列、阿拉伯国家的同声一气,无疑会对靠山伊朗已经神隐的哈马斯构成压力。过去两次停火中,哈马斯明显都想用“拖字诀”解决问题,也就是持续抗拒解除武装,赌各方会压制以色列不再重启战事,从而冻结冲突让自己保存实力。

平心而论,这确实是美国与西方各国一开始的作法,但以色列明显不受管束,且也不会面临什么处罚。于是在加沙危机持续升级、几乎要把各方都拖下水的背景下,现在各方明显就转为施压哈马斯,企图从这方下手解决问题。因此不仅以色列违反停火的做法受到默许,阿拉伯各国也持续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

根据10月21日的最新消息,哈马斯称代表团正在埃及开罗讨论加沙停火协议的下一阶段,其中有关解除武装的议题“已被提上议程”,但最终还是要通过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达成共识,以及深入对话来实现,并指巴勒斯坦各政治派别有能力达成妥善方案。哈马斯同时表示,如果各政治派别就加沙的治理达成共识,哈马斯将支持任何政治派别管理加沙地带,也将不参与其中任何行政管理事务,这一立场是“确定的”。

当然,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不少时间,但从当前态势来看,哈马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只能沿美国、以色列、阿拉伯国家设定的议程缓缓前进。如果未来态势没有任何变化,这条路的尽头,也或许就是哈马斯斗争岁月的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