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风波:欧盟只是特朗普的“烂头卒”?

撰文: 刘耀洋
出版:更新:

在中美两大强权的博弈棋局中,究竟是执棋的棋手,还是任人摆布的棋子?这个问题,相信欧洲近期深有体会。

尽管中美双方已达成协议,同意贸易战休战一年,但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并未随之缓和。从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Nexperia)公司,到稀土出口限制的争议,一系列事件如同火烧连环船,几乎导致欧洲汽车工业陷入停滞。

作为贸易争端始作俑者的美国,在与中国握手言和之际,那些曾经跟随其“冲锋陷阵”的欧洲盟友,却仿佛从战火中的炮灰,变成了停火后被遗忘的“孤儿”。本文将探讨,在两大巨头的角力之下,欧洲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这个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荷兰沦为马前卒 一场错估形势的政治行动

首先,有必要了解安世半导体(Nexperia)这间公司。它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半导体供应商,主要生产功率半导体芯片,这些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组件。安世原为荷兰公司,但在2019年,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收购了该公司,成为中国企业史上最大宗的海外半导体收购案。

今年9月,正值中美贸易战白热化之际,美国祭出极其严苛的“50%穿透性规则”。该规则规定,任何受美国制裁的外国公司,其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都将自动遭受同等制裁。

图为2025年10月18日,位于荷兰东部城市Nijmegen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总部。(Getty Images)

紧随其后,荷兰政府立即援引一条自1952年以来从未使用过的法律,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政府要求公司在一年内不得进行任何涉及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的调整,随后更暂停了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

荷兰政府此举,在商业世界看来,与“公然掠夺”无异。当时,德国、法国等国家亦在旁声援,甚至扬言考虑启动所谓的“反胁迫工具法案”,准备与中国展开一场“贸易核战”。当时的整个欧洲,看起来团结一致,决心跟随美国的步伐。

当时的荷兰首相斯霍夫事后声称,此举并非针对中国,而是因为张学政领导下的公司“管理不善”。然而,动用一条尘封了七十多年的国家安全法例来处理公司治理问题,此借口难以令人信服。明眼人都看得出,政治因素才是主因。事实上,根据法庭文件显示,美方此前曾向荷兰政府表示,至少须解雇张学政,安世才有可能从潜在制裁名单中被豁免。

2025年11月8日,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已确认中国商务部同意简化安世半导体(Nexperia)向欧盟和全球客户出口芯片的程序,只要证明芯片将用于民用用途,便会发布出口限制豁免许可。有关措施已即时生效。(X@MarosSefcovic)

但荷兰可能未曾料到,这场行动并非一出单人戏码,而舞台的另一位主角——中国,绝非一个会隐忍不发的角色。

中国“反击”击中欧洲软肋

自10月4日起,中国禁止安世半导体从中国出口某些商品。此招可谓“打蛇打七寸”。原因在于,安世半导体虽然总部设于荷兰,但其极为重要的生产与封装测试基地却在东莞。中国并未如荷兰般“接管”公司,而是运用其境内的法律与监管权力,裁定荷兰总部的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法律效力,直接夺回了对中国工厂的控制权。

安世半导体曾在致客户的信函中表示,在重新取得东莞工厂“供应链的监管权”之前,完全无法确定产品何时或是否能够出货。

安世半导体的一名员工走过该公司的洁净室。 (视觉中国)

中国此次完美示范了如何利用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位置,进行精准反制。荷兰可以接管境外资产,中国则有权力监管境内的生产环节。结果是,安世半导体瞬间被“腰斩”。荷兰总部虽拥有技术与品牌,但失去了中国工厂,即等于失去了生产能力。

此外,中国商务部于10月初发布了两项关于稀土出口管制的公告,扩大对稀土加工技术的限制,并将管制范围延伸至对海外国防及半导体制造商的出口,更被外界形容为中国史上首次出口管制上的“长臂管辖”。这系列出口管制影响深远,持续延烧至其他欧洲国家。

中美“停火” 欧洲炮灰变孤儿

欧盟官员曾表示,正寻求与美国等G7伙伴协调,共同应对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的措施。正当欧洲国家以为可以在贸易战中与美国联手对抗中国之际,一个更具戏剧性的转折出现了。在韩国釜山的“习特会”后,中美宣布贸易休战一年。

2025年10月30日,“习特会”在韩国釜山上演,图为习近平与特朗普握手(白宫网站)

根据白宫和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成果清单,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包括美国同意将那个极大程度促使荷兰“失控”的“50%穿透性规则”,暂停实施一年!

这个消息对荷兰、德国乃至整个欧洲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正是由于这项规定以及美国对华的强硬态度,才促使荷兰接管了该公司,导致与中国关系僵化,国内产业链濒临断裂。转眼间,中美握手言和,留下欧盟独自面对中国。荷兰与其他跟随行动的欧洲国家,就此成为这场大国交易中的“炮灰”。他们以为自己是与“大哥”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大哥”眼中,不过是用完即弃的棋子。

中国方面亦有所让步,首先宣布将10月实施的稀土管制暂停一年,并将向2022年10月至2025年4月之间先后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的多种稀土元素提供“出口许可”,这些放宽限制的措施也适用于欧盟。

表面上听起来欧洲国家似乎有所获益,然而在“出口许可”制度下,即使出口的稀土元素含量极低,外国技术出口商仍须先取得许可,而这些许可证往往难以及时获批。欧洲企业最终仍不得不受制于中国的官僚机构。

2025年10月30日,习近平与特朗普会晤,白宫31日发放会谈现场的相片(白宫网站)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安世半导体的争议。美国方面最初声称,“休战”后中国将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安世半导体在华子公司的产品能够对全世界出口。但中国随后澄清表示,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折腾一大圈,结果欧洲依然要受制于中国。

如今,美国与中国休战,美国获得了实际利益,中国也赢得了战略喘息空间。剩下的,就是欧洲这群“孤儿”,独自面对一个已被自己激怒的中国。

欧洲的“恐慌”

欧盟国内几乎没有稀土生产能力,其98%的稀土磁铁需求须依赖中国供应商,包括镁、镓和锗等对半导体和国防技术至关重要的金属。中国今年年初收紧出口许可后,稀土磁铁出口量下跌了四分之三,导致不少欧洲汽车制造商被迫停产。

2025年10月15日,根据基准矿产情报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的数据,部份中国稀土如镝(Dysprosium)和铽(Terbium)的现有成本至少比欧洲同类提炼矿的成本低三倍。(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网站)

至于安世半导体,它在欧洲生产大量基础芯片,这些虽属低价芯片,但几乎所有电气设备都会用到。单以汽车而言,这些芯片用于连接电池与马达、车灯、感应器、煞车系统、安全气囊控制器、电动车窗等,简而言之,汽车的正常运作有赖于此。然而,这些欧洲制造的芯片需要在中国组装和测试,之后再重新出口回欧洲。当中国一下令暂停出口,欧洲车厂只能硬受影响。

因此,中国在10月初接连出招时,欧洲企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立刻叫苦连天。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如果芯片供应中断,德国汽车产量短期内将“大幅受限”。

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的德国福士汽车(Volkswagen,又译大众)发言人表示,虽然安世并非其直接供应商,但他们的许多零件供应商都需使用安世的芯片。换言之,安世一旦断供,福士的生产线就极有可能停摆。

2025年4月2日,德国埃姆登(Emden),图为埃姆登港口附近停泊一艘载有大众(又译福士, Volkswagen)汽车的货轮。(Reuters)

尽管中国后来说可以批准豁免,以确保部分出货能够持续运行,但汽车产业巨头,例如德国采埃孚(ZF)与博世(Bosch),都因为担心官僚问题影响供应而焦急万分。这两间公司均表示,如果供应短缺进一步恶化,他们已准备让部分员工放无薪假。采埃孚更已指示其中国子公司与中国有关部门保持联系,希望尽快取得出口豁免。

这个画面何等讽刺?几个星期前,德国政客还与荷兰一同,义正词严地宣称要对中国强硬。现在,德国最引以为傲的企业,却要低声下气地向中国申请“豁免”。

汽车生产商Stellantis的CEO最近坦承,回顾四月开始经历的稀土危机,再看到当前安世事件,即可得知欧洲的供应链何其脆弱。在这种情况下,欧洲根本没有任何自主权。

2025年9月23日,美国纽约市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会见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Reuters)

欧洲命运掌握谁手?

如今,美国一句“不玩”,欧洲尚能如何?他们还有什么筹码可以与中国谈判?在稀土管制方面,除了确认中国的放宽措施适用于欧盟外,中欧双方基本上是“永续对话”,谈判多轮却缺乏实际成果。欧委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最新表示,欧盟已与中方建立一个进行沟通的“特殊渠道”,用以确保稀土材料的流通。

至于安世半导体的争议则愈演愈烈。据外媒报道,安世总公司于11月5日发声明称,其在中国的实体已不再按照既定的公司治理框架运作,无视全球管理层的指示,并以中国子公司拒绝付款为由,暂停向中国工厂供货。

欧盟方面乐观地认为,仍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找到解决方案。但中国商务部同一日强烈批评荷兰政府,指责后者对企业内部事务不当干预,才导致今日全球产供链混乱。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欢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及时与商务部联络。翻译过来便是:问题是你们欧洲国家自己惹出来的,但如果你们肯认错,主动与我们协商,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或许可以给予“豁免”。这种姿态,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