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5|美联马泰阳:料豪宅成交量可创31年新高 租金升15%

撰文: 李明珠
出版:更新:

【施政报告2025/李家超/施政报告】行政长官李家超周三(9月17日)早上11时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美联集团表示,施政报告内容提及多项有关土地发展及楼市的措施,将为本港楼市增添上升动力。当中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将对豪宅市场带来强劲支持,预计明年逾3,000万元住宅注册量有望创31年新高。

美联集团行政总裁特首马泰阳就最新一份施政报告表示,内容提及多项有关土地发展及楼市的措施,将为本港楼市增添上升动力。当中的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将对豪宅市场带来强劲支持,预计明年逾3,000万元住宅注册量有望创31年新高。放宽院校非本地生比例将持续推升租务市场,未来两年租金有望再升10%至15%;至于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带动新增人口和企业落户,将持续提升区内物业价值与投资吸引力,料发展商加快区内推售新盘及去库存。

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料明年逾3000万住宅交投创新高

自2024年3月重启以来,“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截至今年8月底已录得1,963宗申请。但若与2004年至2015年间的平均申请量每年约3,700宗相比,仍有明显增长空间。值得留意的是,上一次投资移民涉资于住宅物业的金额累计超过420亿元,而今次计划截至今年2月底,虽累计投资逾100亿元,但当中流入楼市的金额甚少。马泰阳相信,是次优化措施将住宅成交价门槛由5,000万元下调至3,000万元,料有助吸引高质投资者,并刺激豪宅市场交投。

新措施料推升全年数字至约1,600宗,同比增长9%,创近4年新高;明年更有望挑战2,000宗,届时将创有纪录的31年新高。

新入境投资计划料不会推高整体楼价

马泰阳又指出,内地是豪宅市场最重要的购买力。根据美联物业研究中心综合土地注册处资料,按已知买家姓名作分析,今年首8个月内地买家(以买家姓名的英文拼音鉴别)入市逾3,000万元一手私人住宅个案录228宗。马泰阳强调,由于年内逾3,000万元住宅注册量仅占整体住宅市场约2.4%,因此相信新措施不会推高整体楼价,反而有助消化中高价物业供应,支持楼市稳健发展。

放宽专上院校收生、未来两年租金有力再升15%

对于政府进一步放宽非本地生比例,马泰阳指出,非本地学生数目将进一步增加至超过10万人,然而本港现时宿位仅约44,000个,即使加上未来宿位供应亦只会增至约55,000个。单计非本地学生,宿位短缺将达逾45,000个,需求缺口庞大。这将成为私人住宅租务市场的重要需求来源。值得留意,以上尚未计及本地学生的需求,宿位实际短缺情况只会更严重。

虽然施政报告同时宣布增加学生宿舍供应,有助增加学生宿位长期供应,但短期仍将追不上学生人数增幅。学生宿位供应紧张,对私人住宅的租务市场形成强劲支持,成为租金持续攀升的主要动力。随著调高非本地生的限额,预料未来24个月租金有10%至15%的升幅潜力,出现续创新高的趋势。

都会大学早前以10亿购入红磡一间酒店作学生宿舍,命名为“MU88”,总共提供255个房间。(周令知摄)

北部都会区投资价值上升 加大发展商参与发展意欲

马泰阳认为,新一份《施政报告》进一步推动北都发展,引企业落户并带动人口流入,同时配合政府加强交通、医疗及教育等基础设施投资,将进一步提升该区物业投资价值。带动区内住房的需求。加上区内大学城、河套发展、新田科技城,将有助带动区内未来人口增长。

值得留意的是,“按实补价”机制,即按实际楼面与用途厘定补地价,可分阶段缴付,让更多有兴趣参与的发展商可按市场需要及设计发展,并按发展计划控制投资成本。施政报告亦提及在凹头站沙埔一带拟增加私营房屋比例,并拓展为新发展区,将会为区内楼市带来潜力,并加大发展商在区内发展诱因及参与发展意欲。

目前北部都会区内已批出及正申请预售楼花的单位合共约4,100伙,加上现有库存单位约1,800伙,共约5,900伙。随政策推动,料发展商加快区内推售新盘及去库存。

美联集团行政总裁特首马泰阳

过去政府由为压抑楼市过热狂出包括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在内的辣招税,以至政府在2023年11月宣布减辣至今的政策措施的楼市表现。

2023年宣布楼市“减辣”

政府为针对近年楼市出现下行,在2023年10月施政报告宣布为楼市“减辣”作出三大调整,当中包括将额外印花税(SSD)的适用年期,由三年缩短至两年,换言之业主在持有物业两年后出售,无须再缴付楼价10%的额外印花税。

其次,买家印花税(BSD)和新住宅印花税(NRSD)的税率减半,两者均会由15%减至7.5%。以及 优化专才“先征后退”,改为为外来人才的置业业印花税实施“先免后征”,即暂免征收相关税项,若相关人士其后未能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缴付相关税项。而当时反映楼价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在2023年11月份时报153.59点。

事隔4个月再全面撤辣 楼价仍插6%

事隔4个月后,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024年2月的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全面撤辣,表明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即为期14年、用作压抑楼市升势的辣招正式落幕。

不过,减辣似乎未有对提振楼市起即时作用,参考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在2024年3月初时的144.19点,反映在减辣至撤辣4个月内楼价仍下跌6%。

+4

减辣至今近两年 楼价不升反跌、输逾一成

虽然政府为楼市全面撤辣,但楼价持续向下。政府为刺激楼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2025年3月的在财政预算案为楼市“加甜”,进一步放宽楼价400万元或以下的住宅单位,印花税由原先的6万元,大幅降低99.8%减至100元并即时生效。

不过由2023年宣布减辣至今已过去近两年时间,但反映楼价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仍然不升反跌,楼价在21个月内先后经历“减辣、撤辣、加甜”的救市政策下,表现仍然下跌超过10%。

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在2023年11月份时报153.59点。
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在2023年8月份时报137.1点。

最早2010年推SSD压抑楼市

至于回顾楼市辣招,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11月,当时政府推出额外印花税(SSD),限制市民在两年内转售单位,需要缴付楼高5至15%的SSD。两年后政府为楼市“加辣”于2012年10月更推出SSD加强版,转售时间限制调整为三年内,SSD税款涉及楼价10至20%,当时政府更推出买家印花税BSD,以限制非本地人士及以公司名义的买家,在港买楼时需缴付楼价15%的税款。

不过事隔一年,政府于2013年2月份更推出双倍印花税(DSD),调整200万元或以下物业,税款由100元增至楼价1.5%,其余物业税率也加倍,由最高税率4.25%增至8.5%。

惟楼价升势未止,政府于2016年11月份及2017年4月再次出手,分别向买入第二套或以上物业的买家,划一收税楼价15%,以及采“一约多伙”15%从价印花税,即买家以首次置业人士的名义,以一份合约购入多个单位,需缴付楼价15%的从价印花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