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私有化恒生 继续巨额投资香港 能为商业地产带来曙光吗?
近日金融市场出现震撼性新闻,汇丰银行提出以每股作价155港元,私有化上市超过半世纪的恒生银行,等于要动用1061亿港元向其他股东收购37%股权。有人认为汇丰银行此次的收购行动,是为了处理恒生银行的不良资产,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笔者反问,难道汇丰银行沽售恒生银行,对市场才是利好吗?其实,这是一件非常显浅的事情,淡友们不要一厢情愿地什么都唱跌。汇丰银行提出以溢价30.3%私有化恒生银行,等于是动用巨款真金白银作出投资,当然是对香港前景投下信心一票。
汇丰否认要处理恒生的坏帐才提出收购,那么究竟为何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一个字“平”!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排名在三甲之内,是世上最安全的资金避风港,全球各地资金蜂拥而至,如今银行的M3货币供应量有近20万亿元的历史新高,仅仅靠这些存款来赚取息差,就已经足够让银行发大财。更何况香港银行是最受政府保护的产业,绝对不容许亏损或倒闭,向来要获取香港银行牌照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恒生银行属于香港四大银行之一,品牌价值弥足珍贵,即使近年坏帐不少,去年仍然赚得近190亿港元利润。
我们来看看过去10年,在金融市场没有那么兴旺的时候,一些品牌效应较小的银行,如:永隆银行,在2015年被招商银行私有化时,溢价约为35%-40%;创兴银行,在2018年被越秀集团私有化时,溢价约为40%-50%。今天,香港金融市场非常蓬勃,银行业盈利前景一片光明,恒生银行这么大的牌子,被出价收购的溢价只是30.3%,当然算便宜了。不过,虽然私有化的出价不高,但是成功的机率却挺高,因为汇丰本身就拥有恒生63%的控股权,如果合共有75%股份的人同意就能成事,也就是说,只需要再争取12%的股民支持。如果我是小股东,我会卖掉溢了价的恒生,再去买入跌了价的汇丰,反正两只股票相差不多,论派息和升值似乎汇丰更佳。
商业地产能否重回正轨 还需金管机构配合
另一方面,汇丰虽说不是因为坏帐才私有化恒生,但也绝对有趁机收购的意图,有坏帐让人觉得将来盈利受压,小股东愿意出售的机会就越大。至于坏帐,银行当然想尽快处理,自从汇丰派出新的CEO到恒生,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汇丰银行加大投资香港是好事,尽快清理不良资产更是好事,相信所有在香港长期生活、工作和营商的港人,都不愿意看到香港有太多的不良资产,都希望香港人财富健康,拥有更多优质资产。香港的优势很明显,全球最自由经济体、IPO集资世界第一、五所世界百强大学、大量资金和人才涌港,这些都足以让香港持续繁荣。
汇丰银行指出如成功收购,会维持恒生的品牌和独立性,对此笔者认为十分正确。建立一个品牌不容易,打造一个近百年的知名品牌更加不容易,没理由轻易将其名字解除。汇丰与恒生同一系列,业务性质相近,可是作风和态度还是有分别,汇丰比较严谨,恒生比较进取,虽然客户有重叠情况出现,但也由于两家银行处事作风有些不同,正好互相弥补对方的短板,免却流失重要客户。那么为何金融市场异常兴旺,物业市场还有大量不良资产?笔者也是甚感疑惑,归根到底是政策问题,政府对金融市场甚为宽松,相反对商业地产,尤其是大额物业按揭贷款监管严厉。
过去几年,楼市下跌幅度扩大,商业地产面对严峻考验,回应巿场的救市呼吁,港府多次放宽按揭成数,如今根据金管局的指引,商业物业可以做到7成按揭贷款。然而,尽管财金官员及金管局高层多次表明放宽按揭,但是政策未能如实传达下去,商业物业要获得银行按揭十分困难,别说7成贷款不可能,5成都不会批准。据说原因是金管部门的中下层官员非常坚持原则,不肯轻易批准银行贷款,一旦发现有银行借出贷款予商业物业,就马上立案逐个调查按揭个案,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银行虽然有所埋怨,也不敢得罪金管机构,宁愿少做一单生意算了。也由于这个原因,引致商业地产交投缓慢,严重阻碍不良资产转为优质资产的进程。
【财经专栏】蔡志忠|亚洲地产创办人、香港专业地产顾问商会荣誉会长
从事地产行业近38年,拥有丰富的工商舖投资经验。集团旗下企业包括财务、饮食、百货商店、超市、迷你仓、共享工作间等等,业务多元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