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债主变业主” 只需一个理由 商业地产春天来临!

撰文: 蔡志忠
出版:更新:

住宅楼市在今年下半年出现转机,楼价明显开始反弹,尤其是3千万以内的物业市场,明年继续量价齐升已是毫无悬念。楼市向好,专家们大多数认为豪宅最直接受惠,楼价升幅也会较为显著,不过笔者却有不同看法,觉得目前的中小型物业才是真正赢家。原因是什么?拥有中小型物业的小业主,通常收入相对稳定,他们虽然大多数是打工仔,但从事的行业是银行业、公务员或专业人士等,楼价跌一两成对他们影响不大,也不会因负资产而断供或急于卖楼,因为他们是自住用途。

不过,在大银码住宅市场,尤其是几亿元以上的排屋、别墅等豪宅,暂时仍然未能冲破阴霾,原因是借贷过度的关系。银行向来的做法,喜欢将客户的豪宅与商业物业同时捆绑在一起借贷,采用银行拆息(Hibor )+约1.5厘来计算利息,以近几个月银行拆息徘徊在3至4厘左右计算,豪宅及工商的贷款利率比住宅高出逾一半。银行从中获取不少利润之余,这些负债过重的商家和中小企业们,唯有咬紧牙根顶住,期待楼市的春天尽快来临。未来的日子,唱跌住宅楼价的声音会变得小一些,或许会将焦点转移到工商舖楼宇上面,原因是工商舖大幅蚀让的个案仍然不少,沉重的供楼负担,使一些“顶唔住”的物业成为了银主盘。

日前,英皇国际(0163)公布,以11.6亿元向华侨银行(香港)出售湾仔告士打道60号商业大厦,总建筑面积为95,515平方呎。英皇国际并指出,买方华侨银行(香港)为公司之主要往来银行之一。很明显,这是一宗“债主变业主”的个案,债仔用物业作价来还银行欠款,对债主和债仔都是一件好事。华侨银行需要一个总部,趁现今价格低迷时买进,既可满足自身需求,又可帮助客户解困,是双赢局面。更何况本物业在12年前,由英皇国际向华侨银行前度永亨银行买入,如今“物归原主”也算是一种缘份。目前商业市场仍然严峻,以上做法既帮助债仔又支持经济,很值得金融机构效仿。

投资者和用家入市 减息利好商业地产

“债主变业主”的案例并非新奇的事,主要集中在楼市大幅下行时期,例如出现金融危机、发生疫情与高息周期后的市况。以下是一些具代表性的近期及历史案例:今年2025年,东亚银行以约7.9亿元接管山顶歌赋山道15号超级豪宅,“债主变业主”后将该坏帐资产收为自持,待日后善价而沽;近年从2021-2025年:集友银行以12.98亿元购买上环文咸东街一整幢大厦,南洋商业银行以18.7亿元购入观塘全幢酒店等;2023年:部分财务公司高成数按揭物业(如屯门恒大珺珑湾)因无力供款,被财务公司收回,由债权人持有,日后再于市场释放。这些案例都是比较保护资产的处理方式,对商业市场起积极作用。

在历史案例方面,大家都不会忘记1997金融风暴、2003沙士、2008金融海啸时的教训,1998年因负资产个案高达10万宗,2003年沙士时单年银主盘拍卖成交超过3,500宗,当时的物业市况相当惨痛,为了防止悲剧重演,需要各方面作出努力。如今,“债主变业主”只是帮助经济的缓冲做法,短期内有助提振银行资产质素,减慢楼价下滑速度,但这并非银行长线业务,最终还是会逐步分批释放予市场。可以形容配合政府稳定楼市,减少恐慌性抛售,亦为后市进行“托底”。

不过,假如业主损失重大,银行往往也需面对减值及资本压力,当然银行也可以通过回拨减值,来改善资产负债表。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债主和债仔都在积极妥善处理债务问题,相信会有越来越多有利双方的协议产生。除此之外,喜见工商物业成交频繁,大量投资者和用家蜂拥进场,商业地产日日见到交投,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者这些聪明的投资者早已洞悉先机,预期利率将会进一步下调,当美联储继续减息,Hibor重回两厘以下之时,商业地产的春天便会再次来临。

【财经专栏】蔡志忠|亚洲地产创办人、香港专业地产顾问商会荣誉会长

从事地产行业近38年,拥有丰富的工商舖投资经验。集团旗下企业包括财务、饮食、百货商店、超市、迷你仓、共享工作间等等,业务多元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