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5|消息:北都拆墙松绑引企业落户 不排除直接批地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李家超明日(9月17日)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将设有专门章节交代令其“心急如焚”的北部都会区未来发展。据《香港01》了解,政府将提出一系列“拆墙松绑”的举措,包括精简行政程序与土地规划,以灵活方式批出产业用地,吸引企业落户,甚至不排除直接批地。

北都被视为香港未来重要经济发展引擎及房屋供应主要来源,但自2019年提出相关概念以来,发展速度不尽如人意。李家超近月多次直言对北都发言“心急如焚”。发展局正寻求精简土地发展程序,局长宁汉豪在今年7月曾表示,正研究设立新机制,直接向产业批地,无须每次经行政会议审批,而是将具体的审批权转授予政策局,以展现灵活竞争力。

9月16日,行政长官李家超行会前会见传媒,展示新一份施政报告封面。(黄宝莹摄)

设立高层次专责机构 打破行政壁垒

对于北部都会区的管理体制,设立高层次专责机构成为多个政党的共识,重点旨在打破现有部门行政壁垒,整合规划、审批、开发权限,提高效率。

立法会选委界议员江玉欢、陈月明、周文港日前联同大湾区发展基金会发表研究报告《市场主导、体制创新、提速提效发展北部都会区对策研究报告》建议成立“北都开发局”(启用独立项目公司,政府给予起始资金,之后机构自负盈亏,政府分期向管理局划拨土地开发)。

民建联刘国勋则在党派提交施政报告建议后亦专门于社交平台发文讨论北都发展事宜,建议成立“北都管理局”,由倡导、决定到行动,一体化推动项目高效落地。上述议员倡议制定《北都开发局条例》或《北部都会区条例》,为北部都会区发展提供法例上的空间。

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未来北部都会区的面积约占香港三分之一,区内人口也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对加快北都发展心急如焚。 (资料图片)

香港新方向张欣宇亦建议通过自行立法授权,整合北部都会区内各项规划和经济行政审批权限,设立及赋权一个专责部门,统筹协调推进北部都会区的各项事务。

江玉欢接受《香港01》访问表示,“(北都)发展架构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不排除(《施政报告》中)会升格北都办”。她希望特首能在下周三发布的《施政报告》中制定更多的具体目标与时间表。

刘国勋则表示,为北都发展提出的许多建议都已被政府采纳,包括“15分钟生活圈”、“片区发展”,以及将实施的“按实补价”(不按最高楼面补地价)等。他希望这次《施政报告》可以涵盖“升格北都办”,包括先前提出的(成立“北都管理局”及《北部都会区条例》),及提供针对性政策吸引产业,用灵活的模式吸引市场参与,以发挥北都灵活和创新的精神。

北都大学城优先发展 带动区域发展

将北部都会区打造成国际高等教育枢纽及产学研融合基地,以此带动北都区域发展是许多议员的共同愿景。

民建联、C15+及周文港、陈月明、江玉欢议员等均支持优先发展“北都大学城”,将其视为引领北都发展的催化剂。周文港建议放宽八大院校及自资院校录取非本地生限额,并成立专责办公室招揽全球学生和学者。

选委界议员刘智鹏建议合理分配大学城土地资源,解决院校空间不足问题,打造“第六所世界百强大学”的远景。C15+鼓励大学在北都区大学城牵头发展科技园,并选取目前各大学最具发展潜能的学科或者研究项目进驻大学城,聚焦高新科技及产学研的发展,并邀请国内外一流大学落户大学城。

陈月明则提出 “教育+文旅”双引擎策略,建议预留40公顷蝶形用地,发展贯穿深圳河支流的天然学术绿洲,并兴建国际中小学及寄宿学校,将北都打造成一条龙教育枢纽,落实“大湾区牛津剑桥”蓝图。

引入高端高附加值产业 倡分期补地价

在产业政策层面,引入高端高附加值产业成为共同目标。民建联、自由党、经民联等均主张北都应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其中,刘国勋强调北都聚焦医疗、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高增值产业,建议政府尽快制定针对性政策,明确产业导向,并为深化深港合作,亦应加快制定跨境流动政策,减少两地资金流动与数据流动的限。经民联则建议设立科研“绿色通道”,推进生命健康科技发展,并成立北都“招商办”,聚焦招商纳才。自由党特别强调需善用北都土地,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及国际化,发挥香港“一带一路”跳板作用。

吸引私人市场参与是另一大共同关注点,议员提出提出多项灵活土地政策,其中“分期补地价”为重点建议。工联会倡议推行弹性规划与批地,预留“白地”容许发展商自行决定用途,容许企业先行兴建简易厂房投产,以及鼓励片区开放,并容许私人公司分期补地价及延长短期租约等。周文港、江玉欢及陈月明呼吁特区拨出新界北206公顷的优先发展区作为特定地块,供机构制定规划建设。经民联提出设立北都“招商办”专责招商引资,及投资北部都会区五年免税优惠等激励措施。民建联刘国勋则提议以“按实补价”、特长租约、股权合作、分期补地价等,以降低企业前期资金压力,加速项目落地。

完善北都交通网 精简流程加速建设

构建高效交通网络以支持北都发展,是基础性的共识。

新民党指出,目前东铁线繁忙时段载客率已高达94%,难以负荷未来北都人口增长。他们建议兴建新界东第二条南北铁路,覆盖香园围口岸、文锦渡、打鼓岭、粉岭南北及大埔北等地,与现有东铁线形成互补。

工联会则从施工效率角度建议,进一步精简流程,压缩工程周期,并善用国家标准,加快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