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拆局|加快发展需破三大关键问题:土地、架构、发展模式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李家超对北部都会区发展表示“心急如焚”,《施政报告》提出设立由其亲自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考虑为河套引入“边建设、边进驻”模式等突破性措施。然而,这份蓝图能否避免重蹈覆辙,仍面临一系列关键问题:新设的“发展委员会”与过去三年仅开会两次的“督导委员会”有何实质突破,是否需要设置新的执行架构,抑或把“北部都会区办事处”进一步“升格”,以统筹全局?成立“园区公司”及考虑引入“边建设、边进驻”模式是否意味着北都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政府当前收回的土地是否足以支撑报告中所有规划项目?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北部都会区的发展能否真正摆脱“只闻楼梯响”的困局。

施政报告2500字讨论北都 回应特首“心急如焚”

行政长官李家超对北都发展“心急如焚”,新一份《施政报告》落足了墨,以一整个章节讨论“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其中下分六个小节,包括:

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分别以财政司司长和政务司司长任组长,统筹规划发展;简化行政措施,拆墙松绑,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引入快速审批制度、灵活批发土地、“按实补价”等;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加快发展河套,完成第一期用地选定地块、第二期发展规模、产业分布规划、考虑“边建设、边进驻”模式等;加快新田科技城发展,年内公布《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展北环线主嫌和支线、推动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

特首用近2500字篇幅来讨论北都的发展,且落实许多业界、学界、政界人士在过去一年来极力推动的政策,不可谓不用功。不过,其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厘清,例如: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的突破在哪,与过去的“督导委员会”有何不同,如何避免后者三年只开两次会的窘境?成立“园区公司”是否代表政府发展模式的转变?政府收回的北都土地是否够发展报告中提到的一系列项目?

洪雯认为《施政报告》回应了其倡导的“三重管制架构和特殊法例”。(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发展委员会”如何避免重蹈“督导委员会”覆辙?

选委界议员洪雯曾在立法会议员议案中提出设立“北部都会区核心区管理局”及《北部都会区核心区管理局条例》,被部分政界人士批评是要搞“特特区”,是“叠床架屋”。新一份《施政报告》公布之后,洪雯接受《香港01》访问,称北都部分实现其“一直倡导的三重管制架构和特殊法律”,认为北都规划已经跳出了现有框架。

她指出,《施政报告》发布标志北都已建立三重管制架构,第一重是“发展委员会”,起到政策制定和决策、跨部门统筹协调的作用;第二重是北都办,作为委员会直属的“大内总管”,负责管理和监督;第三重则是新提出的“园区公司”,负责执行和落地。

对于督导委员会成立三年只开过两次会,洪雯认为是因北都没有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委员会无法开展工作。新界北民建联议员刘国勋认为不能说北都发展太过缓慢,“不是全部政府做晒”,需要更多私人市场参与发展。他补充,发展委员会三个小组现已有明确工作目标,需要在局长的带领下尽快制定内容框架、目标及时间表。

对于《施政报告》取消北都督导委员会,刘国勋认为,现在北都发展已经进入另一阶段,初步的规划已经公布,现在需要落地和行动,要加大力度决策、拍板、执行,因此督导委员会的角色需要转变。

洪雯和刘国勋都对此次《施政报告》中北都的内容表示满意,洪雯希望后续工作中能实现“抓大放小”,在细微的监管上放松,“死死抓住时间表和路线图”,避免重蹈督导委员会的问题。

刘国勋认为仍需升格北都办,独立于发展局或其他局。(夏家朗摄)

北都办是否还需“升格”?

《施政报告》提及新设发展委员会,但并没改变北都办性质。刘国勋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北都办要推动发展委员的决策,始终要“升格”——“成为独立于发展局或独立于其他句的单位”,统一协调发展。另外, 北都办作为发展局下的一个办事处,仍以工程人员为主,他认为应从其他局中借调或兼任人手,丰富北都办人员组成。洪雯则认为北都办在司长的领导下作为中间架构落实决策,已经较为完善。

引入边建设边进驻 代表发展模式转变吗?

《施政报告》提出考虑河套片区以“边建设、边进驻”的模式进行发展,洪雯形容为“正路”,认为变革了过去北都片区发展的模式。元朗、粉岭北即是片区发展模式,政府早前提前终止了招标工作,有政界人士认为因市场冷淡,停止招标“早有预料”。洪雯解释,“以前的片区开发希望地产或资本承担政府应该做的很多事,但现在没人有兴趣”,片区开发模式需要明晰发展的产业,而如今的“边建设、边进驻”模式可以精准到产业甚至企业,更符合市场预期。

洪雯就北都产业补充,北都的高新产业发展“一定要超出研发,研发只是烧钱,关键环节在香港才能有经济价值”,例如,生物医药产业的疫苗生产制造、AI模型的出海产业链、人造卫星的营运、出口、制造等。另外,她认为北都大学城建设时间过于漫长,建议大学吸纳市区空置工商物业,短期内发展“市区大学城”。

发展局局长在《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有关推动北部都会区和产业发展措施记者会上的资料。(资料截图)

政府手中土地足够政府“大展鸿图”吗?

香港常被诟病土地不足,而北都整体范围达3万公顷,为香港总体面积三分之一。根据政府说法,北都整体可提供3,000多公顷可发展土地。古洞北╱粉岭北(320公顷)、洪水桥╱厦村(441公顷)、元朗南(185公顷)及新田科技城(539公顷)四个重点发展区,涉及1,486公顷可发展土地。发展局局长宁汉豪早前在立法会明确,政府于上述四个新发展区已收回逾400公顷私人土地,预计至2025/26年度终,将收回北都大于520公顷土地。

洪雯曾在立法会提问政府收回土地的数目,当局回应指在新发展区中,政府已经收回超过一半的土地。政府的回应显得“取巧”,只公布正发展区域的收地面积占比,除四个发展区外,还有新界北市镇(1,175公顷)、河套(87公顷)、牛潭尾(127公顷)等区域,对于整个北都发展来说,政府近两年的目标不过是可发展总面积的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