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5|破行政壁垒成共识 团结香港基金倡升格北都办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李家超将于下周三(9月17日)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北部都会区如何进一步发展是焦点内容之一。李家超早前表示对北都发展“心急如焚”,据了解,政府将从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等多方面入手,为北都发展破除制度障碍。各党派及议员亦纷纷向《施政报告》建言献策,包括将发展局辖下的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升格”,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审批及执行效率等。

团结香港基金昨日(11日)发布名为《承接愿景,落实未来:北部都会区的执行与融资》的研究报告,同样提出为北都设立高层统筹架构。提出以“混合模式”管理架构破解现行难题,建议设立高层次中央办公室,并按北都不同区域,分设市场化发展公司负责具体开发,以解决目前北都办权责分散、审批缓慢与融资不足等关键问题,加速北都区域发展。

2011年,曾任港交所行政总裁的李小加就提倡以“一港两制”概念制定《北部特区法》,全面改变北都的治理模式和运行逻辑,“从物理上看仍然是一个香港,但在土地征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等层面,就会沿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管理。”(资料图片)

议员献策 “升格”北都办成焦点

行政长官李家超曾表示对北部都会区发展“心急如焚”,社会各界同样焦急万分。选委界洪雯在7月提出“设立创新体制机制,全速推进‘北部都会区核心区’的发展”议员议案,建议设立政府全资拥有的法定机构“北部都会区核心区管理局”及制定《北部都会区核心区管理局条例》,在地政、工程建设、金融、交通、要素跨境流通等多个范畴设立特定机制体制,全速为核心区建设拆墙松绑。但被众多议员批过于“叠床架屋”是要造“特区中的特区”,立法会最后通过了经民联龙汉标山区“北都核心管理局”的修正案。

尽管议员并未通过洪雯大刀阔斧的改革议案,但仍对北都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不同意见。例如劳联林振升在会上建议政府考虑将北都办升格为北都事务处,并从各政策局抽调专业人手,整合硬件规划与软件政策职能,让该处直接主导北部都会区的相关政策事宜。

近期各政党和议员纷纷提出不同倡议促进北都发展,包括设立高层次专责机构以打破行政壁垒,即“升格”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北都办)、优先发展“北都大学城”带动区域发展、引入高端高附加值产业并推行“分期补地价”等灵活土地政策。

团结香港基金表示已经向政府递交研究报告作为建议参考。(王晋璇摄)

团香建议“混合管理” 成立专责片区发展公司

团结香港基金今日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建议,将现有的北都办升格为由行政长官或财政司司长直接领导的高层次中央办公室,专责跨部门资源协调与战略规划。同时,按地域特性成立多间市场化运作的“新发展区发展公司”(例如新田科技城成立发展创新产业的公司,洪水桥成立发展仓储物流的公司),负责具体项目开发、招商及营运管理,紧贴分区发展重点产业,以提升效率与市场对接能力。升格后的中央办公室则负责全面统筹和资源协调,及设立审批单一窗口。

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指出,希望政府在“新发展区发展公司”掌握51%的控股权,其余部分可进行私人市场融资,亦可以出售运营权。不过,他强调“开放性”和“弹性”,“政府一定要控制,但具体需要多少股权,就是看具体需要。”

叶文祺表示,现行北都发展权责分散于不同政策局及部门,导致审批流程延滞与行政冲突。他认为,设立独立法定机构虽具法定权力但灵活性低;升格北都办虽快速却仍属官僚系统;单一发展公司虽市场化但缺乏审批权力。而“不要整个北都都是一间公司做”的“混合模式”能兼顾行政效率与市场需求,为不同产业制定更精准的KPI(绩效),可避免如内地多产业下厘定笼统的KPI而造成的内卷情况。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是采用这种混合模式,由上海政府派出机构会行使政策制定、行政审批、管理等只能,“临港集团”作为被委托的国企则负责土地开发、日常运作、招商引资等落地工作。在2019年成立后推出涉及48亿美元的44个重点项目,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

《施政报告》将为北都拆墙松绑

立法会选委界议员江玉欢、陈月明、周文港日前联同大湾区发展基金会发表研究报告《市场主导、体制创新、提速提效发展北部都会区对策研究报告》,建议成立“北都开发局”,即启用独立项目公司,政府给予起始资金,之后机构自负盈亏,政府分期向管理局划拨土地开发。其中的独立项目公司概念与基金会提出的“新发展区发展公司”较为相似。

刘国勋亦曾在民建联向特首提交《2025施政报告期望》中提到建议升格北都办或设建议成立“北都管理局”,由倡导、决定到行动,一体化推动项目高效落地。他接受《香港01》访问指,目前北都办的组成几乎都是发展局中的人员,以及一些规划处和跟工程有关的人士,“但北都的发展还和经济、产业、教育、环境、旅游相关”,他认为一定要丰富北都办人员的组成成分,并不只能是统筹构思,更要能拍板和执行。

团结香港基金由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于2014年创立,前高级副总裁黄元山如今为特首政策组组长。叶文祺亦表示基金会曾在2021年撰写研究报告,提出建议政府发展新界北为香港新都会,后续被政府采纳。据悉,政府将从行政、法例、制度等方面为北都拆墙松绑,预料会提及机制、政策创新,提供优惠吸引企业进驻,并已要求各部门研究进一步加快发展。

香港融资模式难以支撑2,240亿的北都建设

除现行高层次专责架构——北都办权责不足受诟病之外,私人市场的参与不足亦是阻碍北都发展的藩篱。基金会认为北都存在“欠缺可投资项目”、“投资者信心不足”、“长期投资不足”三大问题。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跃昊指出,现行依赖政府发债和如“ 铁路加物业”的“地产商”股本模式不足应对北都发展需求——北都预计投资年期超过20年,涉及2,240亿港币的费用。

为解决北都发展的庞大资金需求,基金会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设立“北都特殊项目公司”,统筹融资协调与项目推进。此机构将致力改进项目融资架构,增强未来收入保证机制。其次,政府为投资者提供收入保障,包括“最低收入保证”及“可用性付款”,前者是当为厂商营收兜底,后者则依完工品质分期付钱。最后,引入开发银行(开发银行利息低,可做长期贷款,商业银行只能批五六年期贷款)提供信贷支援,为全球投资者参与提供信心,以构建长远且具韧性的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