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Q2净利翻倍 高端手机市占率超15% 汽车产能不足引股价担忧
小米集团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可以说这是一份“史上最强”的成绩单。季度收入达到1160亿元,同比大涨三成以上,净利润更是翻倍,创下历史新高。
表面上看,小米不仅手机、IoT等传统业务稳步向上,更关键的是汽车业务已经进入爆发期,单季交付超过8万辆,累计订单突破30万辆,看起来一切顺风顺水。
点击了解小米2025年Q2财报:👇👇👇
然而,资本市场并没有因此给出热烈掌声。财报发布后,小米股价依旧缺乏明显拉升,这背后并不是财报“不够好”,而是投资者对汽车交付能力和工厂产能建设的担忧,让市场选择了“观望”。
1. 手机和IoT:稳定发挥,锦上添花
在智能手机业务上,小米延续了高端化路线。中高端机型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在中国大陆售价5000元以上的机型市占率超过15%。这意味着小米不再只是“性价比”的代名词,而是真正开始在高端市场与苹果、华为分庭抗礼。与此同时,IoT和智能家电业务也延续高速增长,智能空调、冰箱和穿戴设备都创下新高,说明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正在逐渐成型。
这些业务表现稳健,但毕竟属于既有赛道,增长的天花板已经可见。市场对股价真正寄予厚望的,是小米能否凭借智能电动车实现“二次腾飞”。
相关文章:小米智能家庭屏首发 27英寸可移动+9700mAh电池 高性价比引关注
2. 汽车:漂亮的销量,不小的压力
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超过8万辆,看似成绩喜人,但市场更关注的是未来产能的持续兑现能力。其中YU7的订单数量固然庞大,18小时锁单量高达24万台,创造了行业奇迹,但投资者担心的是:工厂能否跟得上节奏?
要知道,造车和卖车不同于手机业务,硬件交付不仅依赖设计和技术,更依赖庞大的生产体系和稳定的供应链。小米虽然已经在北京亦庄等地布局工厂,但产能爬坡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产能跟不上,即使订单再多,也可能出现“交付难”的尴尬局面。
此外,汽车行业不同于消费电子,有着极其复杂的合规和质量管理流程。随着交付规模的扩大,质量控制、售后网络和用户体验都将成为新的考验。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去打磨,而短期内很难快速转化为利润。
相关文章:雷军亲测小米YU7超快充黑科技 买杯咖啡时间 电量从10%飙到80%
3. 为什么财报好看,股价却涨不动?
小米的财报中提到,研发投入再创新高,汽车销售门店也在不断扩张。然而,对股价而言,市场更关心的是“工厂”。汽车工厂的建设周期长、投入大,不仅需要消化巨额资本开支,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拖累整体利润表现。
换句话说,即使汽车业务单车毛利率已经不低,但庞大的产能建设支出,依旧会吞噬掉不少利润。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小米在未来一两年内很可能仍然处在“高投入,低回报”的阶段,盈利能力难以完全释放。
总结来说,小米的财报确实漂亮,但股价没有随之上涨,核心原因在于汽车业务的交付节奏和工厂建设进展。投资者已经认可小米的潜力,但潜力和兑现之间存在时间差:
(1)交付能否稳定持续,直接关系到收入是否能保持高速增长;
(2)工厂建设能否按时完成,决定了未来的产能上限;
在这个过程中,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和产能爬坡风险,会压低市场对短期利润的预期。换句话说,市场担心的并不是小米没有未来,而是这条路会不会“走得艰难、走得久”。股价不上涨,并不是否认小米的努力,而是资本市场在等一个更确切的答案:小米能否把造车故事从“订单”真正落地为“稳定交付和规模利润”。
延伸阅读:小米9月放大招 除16系列外 还有耳机、平板、手表等新品(点击连结看全文)
4. 最后
小米Q2财报展现了强劲的基本面,尤其是汽车业务,已经让公司从“手机公司”逐渐迈向“全能科技企业”。但资本市场总是前瞻性的,它在关注的不仅是现在的收入和利润,而是未来两三年的确定性。
所以,财报数字再漂亮,股价未必立刻反应。投资者需要看到的不只是订单暴增,更是工厂产能的爬坡曲线和持续稳定的交付表现。等到那一天,小米的股价才可能真正迎来拐点。
【本文获“中关村在线”授权转载。】